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小满把装着馒头、肉酱、咸菜和那把鲜嫩香椿芽的布兜放在93号院自家厨房的小桌上,转身就看到安雨琪正抱着已经有些迷迷糊糊的陈中华,轻轻拍着背哄睡。

昏黄的灯光下,妻子柔和的侧脸和儿子依偎的小脑袋,构成一幅让他心安的画面。

他走过去,动作自然地接过儿子。

小家伙感受到熟悉的怀抱,小脑袋在他颈窝里蹭了蹭,发出满足的哼唧声,眼皮沉沉地合上了。

“睡着了?”安雨琪轻声问,抬手理了理儿子额前细软的头发。

“嗯,沾枕头就着。”陈小满的声音也放得很轻,带着笑意,抱着儿子轻轻踱步,“今天累坏了吧?

这小子越来越皮实,抱着都沉手了。”

“还好,下午在院里玩得欢,可能真有点乏了。”

安雨琪看着丈夫怀里的儿子,眼神温柔,“爸妈那边都挺好的?

小雪小雨看着又长高了些。”

“好着呢,爸还是惦记他那几盆花,妈精神头十足,小雪小雨也懂事,抢着干活。”陈小满走到床边,小心翼翼地把熟睡的中华放好,拉上小被子盖好,“妈还特意让我带了香椿芽,说明早给你炒鸡蛋吃,香得很。”

“妈腌的咸菜也带了吧?我就好那口爽脆劲儿。”安雨琪走到厨房,打开布兜查看,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哟,这馒头蒸得真暄乎!

妈的手艺就是好。”

“那是,特意给你和中华带的。”陈小满也走到厨房门口,靠在门框上,看着妻子忙碌的背影,“今儿在95号院,听小雨说,东屋王奶奶家的猫又爬咱家海棠树了,还是爸给救下来的。老李家二小子学车摔了,爸妈给处理的伤口,人家还送了香椿芽。”

“咱爸咱妈就是热心肠。”安雨琪把东西归置好,洗了手,“前院地方宽敞,邻里邻居走动也方便。

中华也喜欢去那边玩,地方大,有小雪小雨带着他疯。”

“是啊,多亏离得近。”陈小满感慨道,看着妻子清秀的侧脸,“这半年多,辛苦你了,一个人在家带中华,操持这个家。”

安雨琪转过身,嗔怪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干啥?你在厂里担着那么重的担子,不更辛苦?家里有爸妈帮衬着,小雪小雨也常过来玩,挺好的。

中华一天天长大,看着就高兴,不觉得辛苦。”

她顿了顿,想起什么,“对了,医务处那边,新来的小李护士,上手快吗?

廖佳佳能轻松点了吧?”

提到工作,陈小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小李进步很大,佳佳带得好。

现在打针换药、器械消毒、药房管理这些日常活儿基本都能独立上手了,佳佳轻松了不少,也有更多精力抓流程优化和跟着陈倩做预防宣传了。

陈倩现在门诊越来越稳,几个常见病处理得很有章法。”

他语气里带着对团队成长的满意,“医务处算是真正像个‘处’的样子了,虽然人还是不多,但运转得比刚升级那会儿顺畅多了。”

“那就好!廖佳佳这‘护士长’总算能名副其实了。”安雨琪也为他们高兴,“你也别光顾着高兴,自己也得注意身体,我看你这阵子好像又瘦了点。”

“没事,结实着呢。”陈小满拍了拍胸膛,随即想起一事,“哦,对了,妈让我问问你,下个礼拜天要是天气好,咱们带中华去北海公园划船吧?小雪小雨念叨好久了。”

“好啊!”安雨琪眼睛一亮,“中华肯定高兴!我给他做点小点心带着。”

“行,就这么说定了。”陈小满看着妻子明亮的眼睛和儿子在里屋安稳的睡颜,只觉得满身的疲惫都被这温馨的小家涤荡干净了。

他揽过安雨琪的肩膀,声音低沉而温暖,“雨琪,有你在,有中华,有爸妈和妹妹们,这家……真好。”

安雨琪依偎在他怀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轻轻“嗯”了一声,所有的付出和等待,都在这一刻化作了无声的满足。

日子,就像南锣鼓巷胡同口那棵老槐树筛下的光影,在平淡与忙碌中悄然流转。

转眼间,又是半年多过去了。

陈小满依旧每天穿着那身洗得干净、熨得笔挺的深蓝色中山装,迎着清晨的曙光,推着自行车走出93号院,穿过几步宽的夹道或月亮门,再骑上车子,汇入轧钢厂上班的人流。

医务处那栋小楼门楣上的“医务处”铜牌,在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中,沉淀出更加沉稳的光泽。

楼内的工作早已步入正轨。廖佳佳“廖护士长”的名号被工友们叫得越来越顺口,她也真正担起了管理职责,将护理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李秀英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和紧张,打针手法稳准,换药细致耐心,成了医务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成了廖佳佳的得力助手。

陈倩在门诊独当一面,处理常见伤病愈发娴熟自信,那份沉稳干练的气质,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不少。

陈小满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提升预防保健水平和处理一些更复杂的协调事务上,肩上的担子依然不轻,但团队的有力支撑让他倍感踏实。

医务处这个小集体,在磨合与成长中,真正成为了守护全厂工友健康的一道坚实防线。

而在家庭这边,变化更是喜人。

陈中华小朋友像棵吸足了养分的小树苗,噌噌地长。

半年多时间,小家伙不仅走得稳当了,小嘴也越发伶俐,能清晰地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雪姑姑”、“小雨姑姑”,成了95号院陈家和93号院陈家共同的开心果。

他最喜欢的就是在两个院子之间跑来跑去,尤其是去95号院宽敞的前院,追着小雪姑姑和小雨姑姑玩,或者蹲在爷爷陈大昌的花盆边,好奇地看着那些绿色的生命。

陈小雪和陈小雨这对双胞胎,个头也蹿高了一截,依旧是一个安静乖巧,一个活泼伶俐。小雨的嘴皮子越发利索,成了前院的“小广播员”。

小雪则更细心,常常默默帮妈妈做更多家务,或者在嫂子安雨琪忙的时候,安静地带着小侄子中华玩耍。

她们和嫂子的感情也越发深厚,安雨琪也真心把这两个小姑子当成自己的妹妹来疼。

安雨琪虽然还没正式复工上班,但把两个小家都打理得温馨妥帖。

她心灵手巧,给中华做的衣服又舒服又好看,偶尔也给两个小姑子扎个新花辫。

她腌咸菜的手艺也快赶上婆婆了,两家人都爱吃。

陈母对这个能干的儿媳是打心眼里喜欢和满意。

陈大昌依旧精神矍铄,侍弄花草的劲头不减,廊下的盆栽越发繁茂。

陈母则继续操持着95号院前院这个大家,照顾老伴,看顾两个小女儿,偶尔帮忙带带孙子,日子过得充实而满足。

那份浓郁的、流淌在两个紧邻院落之间的亲情与温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沉淀得越发醇厚。

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就在这轧钢厂机器的规律轰鸣、医务处忙碌而有序的诊疗、孩子们清脆的欢笑、邻里间亲切的问候、以及一日三餐升腾的烟火气中,平稳而充满希望地向前滚动着。

陈小满每天下班,无论是回到93号院妻儿的小家,还是穿过那道月亮门踏入95号院父母妹妹的大家,迎接他的,都是那份足以抚平一切疲惫的、名为“家”的温暖与安宁。

这平淡而充实的日子,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也是他奋斗路上最珍贵的馈赠。

清晨的阳光再次铺满道路,新的一天,又在这样的安稳与期待中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