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478章 冬麦播种与冬防部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8章 冬麦播种与冬防部署

晨雾带着霜降的寒气,漫过蓟州刚收割完的晚粟田。王阿福站在田埂上,手里攥着李四培育的 “冬麦良种”,种子颗粒圆润,泛着琥珀色光泽 —— 按北宋《农书》记载的 “冬麦种植法”,霜降后五日是播种最佳时机,此时土壤未冻,种子能在冬季前萌发根系,来年开春快速返青。此刻,汉契农户们已在田边列队,每人手里拿着 “点播器”,归降的耶律石带着辅兵推着 “基肥车”,车上装着腐熟的牛羊粪,这是冬麦生长的关键养分。

“大家注意,冬麦播种深度要两寸,比春麦浅一寸,” 王阿福举起点播器,示范着插入土中,“行距一尺二寸,株距六寸,每亩播两升种,播完要撒一层基肥,再用土盖实,这样既能保温,又能提供养分。” 汉人农户陈老栓点头,握着点播器走进田里,晨雾中,他的身影在翻耕过的土地上移动,点播器插入土中的 “噗噗” 声与呼吸的白气交织,格外清晰。

契丹农户耶律娜带着儿子周小郎,负责撒基肥。周小郎用小竹勺舀起牛羊粪,均匀撒在播种后的土坑旁,耶律娜则在一旁指导:“撒的时候要离种子三寸,不然会烧根,” 她弯腰拨开土坑查看,“你看陈叔播的种,深度正好,咱们的肥也要撒得匀,这样苗才长得齐。” 周小郎似懂非懂地点头,调整勺子大小,基肥撒得越来越均匀。

农技师林小满则在田间 “划区定苗”,他用石灰在田埂上画出 “示范区”:“这片一亩地作为样田,每日记录温度、出苗情况,” 他对王阿福说,“冬麦最怕‘冻害’,若冬季气温低于零下五度,要在样田覆盖干草保温,其他田块按样田情况统一处理。” 王阿福点头,让人在《冬麦种植册》上标注 “每日辰时记录样田数据”,还派两名辅兵专门负责样田巡查。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刚播种的田地上。王阿福检查农户们的播种情况,陈老栓的田块行距均匀,深度达标;耶律娜的基肥撒得恰到好处,没有烧根风险。“大家播种得很好,” 他笑着说,“播完的田块要浇一次‘定根水’,用望川渠的温水,别用冰水,防止种子受冻。” 农户们闻言,纷纷拿起陶壶,从渠边舀水浇灌,晨雾中的水珠落在土面上,很快渗入土壤,滋养着刚播下的种子。

午间的日头渐暖,涿州的 “储粮窖加固现场” 一片忙碌。王晏之带着周仓与三十名农户,正在对储粮窖进行 “冬季防寒加固”—— 按北宋 “冬季储粮规范”,需在窖顶加盖五层干草,中层铺两层油纸,外层堆三尺厚的虚雪,利用雪的保温性维持窖内温度;窖壁四周要挖 “防冻沟”,填入干草与石灰,隔绝寒气侵入;窖内还要设置 “测温筒”(竹筒内装水银,可观察温度变化),确保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上。

“陈老栓,你带十人负责窖顶堆雪,要拍实,厚度不够的地方补到三尺,” 王晏之部署任务,“耶律娜,你带十人挖防冻沟,深度要够五尺,宽度三尺,填干草时要分层填,每层踩实。” 陈老栓立刻带着人,用木锨铲起地上的积雪,往窖顶堆去,雪落在干草上,发出 “簌簌” 的声响,他不时用木尺测量厚度:“这边还差五寸,再堆些雪!”

耶律娜的防冻沟挖得很标准,五尺深的沟里,农户们正分层填入干草,每层填好后用石夯踩实。“周仓哥,这石灰要怎么撒?” 耶律娜问道,手里捧着一袋石灰。周仓走过来,示范着将石灰均匀撒在干草层上:“每填两层干草撒一层石灰,石灰能吸潮,还能防止老鼠打洞,” 他指着窖壁,“撒完后要在沟边立‘警示桩’,防止有人不小心掉进沟里。”

午间的阳光照在储粮窖上,雪在阳光下微微融化,又很快冻结,形成一层冰壳,让保温效果更好。王晏之检查窖内的测温筒,水银柱显示温度为二度,符合储粮要求。“还要在窖口安装‘防风门’,用厚木板制成,内衬棉布,” 他对周仓说,“以后每次取粮后,要及时关紧防风门,别让寒气进去。” 周仓点头,立刻让人将做好的防风门安装在窖口,门板上的铜锁在阳光下泛着光,仿佛给储粮窖加上了一道坚固的防护。

黄昏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吹得居庸关的 “冬季防御部署会” 现场旗帜猎猎作响。李二郎与哈桑、耶律帖木儿围坐在沙盘旁,正在制定 “冬季边境联防方案”—— 针对辽军冬季可能的小股袭扰,需结合雪地作战特点,调整防御策略,按北宋 “雪地防御战术”,设置 “冰雪陷阱”“夜光哨卡”“骑兵巡逻队”,利用汉契联防的优势,守住边境线。

“耶律帖木儿,你带五十名牧民,在边境线旁的‘野狼谷’‘黑风洞’设置‘冰雪陷阱’,” 李二郎指着沙盘上的要道,“用湿雪堆成雪堆,中间挖空,填入尖木刺,再用虚雪覆盖,表面撒一层细雪,看起来与普通雪地无异,辽军骑兵踩上去就会掉进去。” 耶律帖木儿点头:“我们牧民熟悉雪地伪装,保证陷阱隐蔽又管用,还会在陷阱旁做‘暗号标记’,防止自己人误踩。”

哈桑则负责 “夜光哨卡” 的部署:“在每个哨卡安装‘夜光灯笼’(灯笼内涂荧光粉,夜间能发出微弱绿光),哨卡守兵配备‘雪地披风’(白色麻布制成,能融入雪地),每两时辰换班一次,换班时用‘狼嚎声’作为暗号,避免暴露。” 他顿了顿,“还要给守兵配备‘暖手炉’(铜制小炉,内装炭火)和‘防冻膏’(猪油与艾草熬制),防止冻伤。”

李二郎补充 “骑兵巡逻队” 的安排:“挑选一百名熟悉雪地的边军与牧民,组成五支巡逻队,每队二十人,配备‘雪蹄马’与‘破冰斧’,每日辰时、申时各巡逻一次,巡逻路线要覆盖边境线全程,遇到异常情况,先用信号箭传递消息,再相机应对。” 他让人将巡逻路线画在羊皮图上,分发给各队队长,黄昏的余晖照在图上,路线上的红点仿佛成了边境线上的一颗颗守卫星。

归降的辽兵耶律蛮也参与了部署会,他熟悉辽军冬季作战习惯:“辽军冬季袭扰多在清晨或黄昏,喜欢从背风的山谷突袭,” 他指着沙盘上的 “北风谷”,“这里要重点设防,可在谷口设置‘拒马雪障’,用结冰的雪块堆成障墙,再埋入尖木,既能阻挡骑兵,又不易被察觉。” 李二郎采纳了他的建议,让人在北风谷口标记 “重点设防区”,安排十名守兵常驻。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围坐在沙盘旁,复盘当日的冬麦播种、储粮加固与冬防部署情况。“冬麦播种已完成三万亩,预计五日内能完成全部五万亩播种,” 王晏之汇报,“储粮窖加固已完成涿州、蓟州两地,剩余四州将在十日内完成,测温筒显示窖内温度均达标。”

李二郎补充冬防部署进展:“冰雪陷阱已设置二十处,夜光哨卡安装完毕,骑兵巡逻队明日开始巡逻,” 他指着沙盘上的边境线,“耶律蛮提供的辽军冬季作战习惯很有用,已在北风谷等重点区域加强设防,还派了流动侦查队监控。” 范仲淹点头,从怀中掏出《冬季治理册》:“接下来要重点抓三件事:一是冬麦的冬季管护,定期巡查苗情;二是储粮窖的日常监测,每日记录温度;三是边境联防的应急演练,每月进行一次雪地突袭演练,确保万无一失。”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蓟州的冬麦田里,农户们已开始巡查苗情,陈老栓蹲在田边,轻轻拨开土壤,看到种子已萌发细小的根系,脸上露出笑容;涿州的储粮窖旁,周仓正检查防风门是否关紧,测温筒的水银柱依旧显示二度;居庸关的骑兵巡逻队已踏上征程,雪蹄马的马蹄踏过雪地,留下整齐的脚印,在晨雾中延伸向远方。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生机勃勃。冬麦的种子在土壤中孕育着希望,储粮窖里的粮食安全地沉睡,边境的巡逻队守护着安宁 —— 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一个冬天来临前的准备,也是治理成果从 “丰收” 向 “稳防” 的过渡。在虚构的人物群像中,汉契百姓携手播种、加固储粮、共筑防线,共同为燕云的冬季安稳努力,这正是大宋北疆长治久安的最好保障。

这场冬麦播种、储粮加固与冬防部署,是燕云治理从 “秋收收官” 向 “冬季筹备” 的关键一步。它将农业生产的冬季延续、民生保障的防寒加固、边境安全的雪地防御紧密结合,形成了 “播麦备春、固粮越冬、防边稳境” 的完整体系。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已做好万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为来年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写着民族融合与边疆繁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