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 第625章 团队建设,凝聚力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5章 团队建设,凝聚力量

李商人合上《风控录》,把笔搁在桌角。他抬头看我,眼神里还带着一点犹豫,“大家都记着事,可心里没个底。”

我知道他在说什么。制度是立了,可人不是账本,不会因为写了条规就立刻齐心。

“你觉得他们最怕什么?”我问他。

他想了想,“怕做错,怕担责,更怕忙一场最后还是你说算。”

这话戳中了我。再好的路,如果只有一个人看得见,走得再远也没用。

第二天一早,我在议事厅门口贴了张纸条:初八,同心日,请全员申时前到。

没人说话,但到了那天下午,人都来了。老陈抱着册子,外线伙计鞋上还沾着泥,李商人站在角落,双手插进袖口。

我没开讲流程,也没提风控录上的字。我只说:“今天不谈对错,也不压任务。咱们就说一件事——最近让你睡不着的,是什么?”

屋里静了好一会儿。

老陈先开口:“南洋那边政策变太快,我怕漏了消息,耽误发货。”

一个伙计接话:“我在那边认识个买米的老客,他孩子病着,想吃口软饭。可我不确定咱们的米够不够好。”

又有人低声说:“家里人总问,天天跑这么远图啥?我又答不上来。”

一句句说出来,像石头落进井里,声音不大,却让人心头一沉。

轮到李商人时,他没看我,盯着地面说:“我怕有一天,我们为了活,把自己变成那种人——压价、走关系、糊弄客户。”

他说完,没人接话,但好几个人轻轻点了头。

我站起来,从怀里拿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后,是一小撮种子。

“这是我换来的‘同心稻’。这稻子有个规矩,一个人种不活,必须两人以上一起翻土、浇水、守夜,它才肯长。”

我把种子分成几份,每两人一组发下去。“今年秋收,这块田的收成归集体食堂。谁都不能拿回家,也不能卖钱。”

有人笑了,说这是小孩过家家。

我说:“这不是种地,是学怎么并肩做事。你信不过他,他担心你偷懒,那这稻子就真死了。”

李商人接过他的那份,看了看搭档老陈,“那你可得准时来,别让我一个人干到天黑。”

老陈哼了一声,“你还怕我偷懒?你上次记账错三行,是我帮你改的。”

大家笑起来,气氛松了些。

散会前,我没总结,只说:“下次同心日,我想听你们每个人说——你想带着这个队伍走到哪里?”

没人回答,但有人低头记了这句话。

几天后,我路过议事厅,看见老陈在桌上铺开一张纸,画着什么。走近一看,是近三个月所有异常反馈的汇总表,按时间、地区、类型分得清清楚楚。

几个伙计围在墙边,指着地图比划。“绕岛那条线风浪大,但真遇上季风,能快两天。”

“那就跟三家船行都签,别绑死一家。”

“对,还得加一条——要是临时改道,必须提前通知我们的人上船押货。”

李商人坐在案前,翻开《风控录》,在第二页写下:四月廿五,第一次同心日,全员到场,无异议。

我没进去,站在门外看了很久。

系统忽然轻响了一下,一丝暖意从胸口散开。这是它感应到我心情稳定,自动释放的能量。

我低声说:“这次我没想着完成任务,也没盼奖励。可我觉得……有劲。”

屋里的声音还在继续。

“下回能不能带家属来听听?我家小子总问爹去哪儿了。”

“要不搞个饭局?一边吃一边聊,比坐着强。”

“行啊,让厨房多蒸两笼米团,就用新收的灵泉水稻。”

李商人抬头,看见我站在门口,招手说:“你来评评,我们刚议了个事。”

我走进去,“说。”

“以后每月同心日,除了复盘,加一项——每人提一个能让别人省力的点子。比如谁发现哪段路能少走半里,谁想到怎么让包装更结实,都算。”

我说:“可以。但得落实,不能说完就忘。”

“当然。”他拍了下桌子,“谁提的好,就让他带头做,工钱另算。”

老陈插嘴:“那得有人监督,别自己给自己加分。”

“轮流值。”另一个伙计说,“十个人里抽一个当评员,查实情,给公分。”

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竟然把执行细节都搭了出来。

我没有打断,只是听着。

原来当一群人开始主动想事,就不需要谁站在前面一直推了。

太阳偏西,屋里光线暗下来,没人去点灯。

李商人突然问我:“你说这‘同心稻’真能长好吗?”

“能。”我说,“只要种的人愿意等,肯一起扛。”

他点点头,把种子收进怀里,“那我明天就去整地。”

老陈站起身,“我去备肥。”

两个伙计抢着说:“我跟你去!”

他们说着就往外走,脚步声踩在门槛上,一声接一声。

我站在原地,看着空了一半的屋子。

桌上的《风控录》还开着,最新一行字墨迹未干:

“四月廿五,首次同心日达成共识三项:异常反馈月度汇总、备用航线确认、团队激励机制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