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 第626章 品牌升级,提升形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6章 品牌升级,提升形象

晨光刚照进议事厅,我摊开南洋寄来的信。照片里我们的米袋堆在市集角落,布袋上的字迹已经看不清,混在杂货中没人多看一眼。

李商人走进来,站在我身后看了许久。

“他们认不出我们。”我说,“可我们自己人已经开始记公分、画航线图了。”

他点头,“是该让人知道我们是谁。”

当天我就召集伙计们开会。桌上摆着几份旧包装,油纸发黄,墨字模糊,封口用麻绳随便一扎。我拿起一包米,翻过来又翻过去。

“以后这些东西,不能再这样出去了。”

有人小声问:“不是卖得挺好?换这些花哨的做什么。”

我说:“现在好,是因为客户记得那张手写卡。可时间久了,谁还记得哪一家的米更干净?”

李商人接话:“上个月三家铺子开始仿咱们的卡片,字歪歪扭扭,可也写了‘孩子爱吃’‘父亲笑了’这种话。”

我翻开账本,“但他们做不到真知道。我们的系统记着每个客户的口味、家事、收货习惯。这不是模仿能抄走的。”

屋里安静下来。

我继续说:“从今天起,做三件事。第一,改标识。用灵泉水稻的穗形,加上同心结的纹路,代表品质和团结。第二,改包装。用防水油纸,加封印条,印上防伪暗记和产地编号。第三,定一句口号——耕者有信,行者有光。”

老陈皱眉,“这八个字,能当饭吃?”

“不能当饭吃,但能让别人记住我们为什么走路。”我说,“以前我们怕被抢、怕亏本、怕说错话。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规矩,有了分工,也有了自己的名字。”

我没再多说,直接派人去镇上找绣坊和刻印铺,请他们联合出设计稿,七日后交样。

三天后,第一批草图送了过来。

我在议事厅挂起白布,把几张样稿钉上去。请来的不止是伙计,还有他们的家人。村里的妇人抱着孩子来看,孩子们指着图案喊“稻穗!娘种的那个!”

一个年轻学徒设计的样式太繁复,边角全是卷花,颜色也用了金粉。

“这像嫁妆盒。”林婶的儿子笑着说。

另一个老匠人坚持只用黑字白纸,“朴素才吉利,花里胡哨招灾。”

我看向伙计们的妻子们,“你们要送礼,会选哪个?”

一个妇人指中间那张,“这个好看。米白色底,看着干净。稻穗在正中,底下一行小字写着‘云田记’,我男人说了,这是咱们的号。”

我记下这句话。

最终定稿是暖米白底色,深褐色字体。主图是弯垂的稻穗,下方缠绕同心结纹。封口处压铜章,刻“云田记”三个字。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对外用商号名。

同时我在每日晨会加了一项内容:讲一段创业的事。从第一粒种子怎么种下,到去年冬天大家冒雪抢收灵泉米。不长,就一盏茶的时间。但我发现,伙计们开始认真听,有人还拿纸记。

包装定下来后,第一批新货准备封装。

我亲自去了仓库。打开系统界面,取出三颗“晶露珍珠米”放进头样箱。这种米产量极低,每一粒都带着淡淡光晕,蒸熟后入口即化。

十箱精米全部用新包装封好,油纸平整,封印清晰。我在每箱侧边写下发货地和客户编号。

李商人来取货时,我交代:“不用急着卖。先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让人看。记住,第一个问话的人说了什么,你都要记下来。”

他点头,带人把箱子搬上车。

那天傍晚,我没回家,站在码头等船出发。风吹得衣角贴在腿上,远处传来吆喝声。李商人回来时天已擦黑,手里拿着一张折好的纸。

“没卖。”他说,“就摆着。有个番邦客商走过来,盯着看了好久。问旁边伙计——这可是贵族专供?”

我把纸展开,上面是那人原话,字迹潦草但清楚。

回到议事厅,我在《风控录》背面翻到空白页,写下:

五月朔,首件云田记包装出海,待音信。

李商人坐到账桌前,提笔在当日支出栏添了一行:

包装增费三厘,客户询价翻倍。

屋里只剩两盏灯亮着。我没有吹灭,转身把最后一份设计稿收进柜子里。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老陈。

“明天还要再印二十套标签。”他说,“东线那边催得紧。”

我应了一声,没抬头。

他没走,站在门口说:“刚才路过厨房,看见他们在蒸新米团。用的是这批新包装剩下的油纸,折成小盒子,印了半个稻穗图案。”

“像不像试吃装?”我问。

“有点像。”他说,“就是不知道客人会不会觉得太轻巧。”

我站起来,走到窗边。外面夜色沉沉,议事厅的影子投在院中。

“轻巧没关系。”我说,“只要他们愿意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