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 第627章 市场扩张,稳步推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7章 市场扩张,稳步推进

天刚亮,议事厅的门就被推开。李商人手里捏着一张纸,脚步比往常急。

“东琉那边回信了。”他把纸递到我面前,“代理商说,有人盯着咱们的新包装看了半盏茶时间,问是不是贵族用的。”

我没接话,先把南洋客户那句“贵族专供”翻出来,和这张纸并排摆在桌上。两句话一字不差。

老陈站在旁边,低头看着账本,“南洋询价翻倍,东琉才刚开始问,咱们真要这时候就动?”

“不是动不动的问题。”我把系统调出来,点开数据分析模块,“是现在不动,别人就要替我们决定方向了。”

屏幕上跳出三块区域:东琉群岛、北境集镇、西陆河港城。系统标出气候匹配度、物流成本、消费反馈倾向。东琉的综合评分最高,合作商已有铺面,运输路线也跑熟了。

“就它了。”我说。

李商人立刻道:“那我准备一百箱精米,直接压进市场,占住位置。”

“十箱。”我打断他,“先试水。”

他皱眉,“十箱连个浪花都打不起来。”

“可要是砸了锅,一百箱就是满盘皆输。”我翻开《风控录》,“南洋用了半年才稳住口碑,我们不能拿已经打出的名号去赌快慢。”

屋里安静下来。

我继续说:“第一阶段,十箱‘晶露珍珠米’,二十箱灵泉米,全部用新包装,带防伪印和产地编号。第二阶段看销售速度、客户反应、仓储损耗。第三阶段再定要不要加量。”

老陈在本子上记下数字,“那手写卡还写老内容?”

“加一句。”我说,“‘若您愿尝新味,归来时请留一字。’咱们得知道他们到底喜欢什么。”

李商人还想说什么,我抬头看着他,“你怕错过机会。我也怕。但更怕因为一次冒进,让所有人白干一场。”

他没再争,只问:“什么时候发?”

“明天一早。”

当天下午我去仓库查货。箱子已经码好,封口平整,铜章压印清晰。我正要走,管库的小伙计跑过来,声音发紧。

“漏雨了!后角那两箱沾了水,米有点潮。”

我跟着他快步进去。墙角确实湿了一片,两个备用箱放在底下,外层油纸起了皱。打开一看,米粒表面泛白,摸着有些软。

不能再用。

可替换的米必须同批次,不然口感不对,客户能吃出来。我立刻打开系统,在库存里找同批灵泉米。只剩五箱,全要送去东琉,没有多余。

“怎么办?”小伙计脸色发白。

我想了几秒,点开高级农具坊,取出一瓶透明液体——净谷露。这是系统给的神秘药剂,能快速去除谷物水分,还不留痕迹。

我拧开瓶盖,对着受潮的米粒喷了三下。雾气散开,米粒颜色慢慢恢复,摸上去也干了。我拿检测板扫过,数值正常,无霉变。

“重封。”我说,“用原来的编号,侧边加刻一个‘补’字,小一点,方便追踪。”

小伙计照做。我盯着他把箱子封好,亲自在运单上签字。

第二天清晨,船在码头等。六箱米搬上车,李商人清点完毕,回头问我:“真不派个人跟着?”

“你去。”我说。

他一愣。

“你是第一个跟我跑外线的,最懂怎么说话。这一趟不是送货,是听声。”

他点头,爬上车,坐在箱子旁边。

船离岸时,我站在码头没动。风吹得衣袖鼓起来,远处水波晃着阳光。

回到议事厅,我在航线图上标出东琉的位置,又在旁边写下三个空格:反馈时间、客户评价、复购意向。这是我第一次为新市场设追踪节点。

老陈进来,放下一份清单,“标签还要再印三十套,东琉和南洋都在催。”

“印。”我说,“这次把‘云田记’字号再放大一格,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他应了声,走到门口又停下,“你说的那个‘留一字’,真会有人写吗?”

“不知道。”我翻开放在桌角的手写卡样本,“可只要有人开始想这个问题,我们就没白做。”

他走了。屋里只剩下我和桌上的航线图。

傍晚,李商人没回来,但捎了口信。东琉代理商收到货,当场拆了一箱,请人试吃。有人说米香比南洋的更柔和,孩子吃得停不下筷子。

我把这句话记进《风控录》的东琉页,笔尖顿了一下,在下面画了条横线。

第二天一早,我召集伙计开会。

“从今天起,所有外拓新市的发货单,由我亲签。”我拿出一枚新刻的朱文小章,“落款加印‘云田记·初拓’。”

老陈接过单子看了看,“这章……是专门刻的?”

“嗯。”我说,“以后每进一个地方,都留下这个印记。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记住——我们是从哪一步开始的。”

会上没人多说话,但记录的速度比以前快了。

散会后,我留在议事厅整理资料。系统弹出提示:完成“首次跨域试销”任务,奖励能量值+200,解锁“区域适配种植建议”功能。

我点开新功能,输入东琉数据。系统很快给出结论:当地偏好软糯口感,建议在现有米种中混入5%云雾软香稻。

我记下比例,准备下一批试销时调整配方。

第三天中午,李商人终于回来。他一进门就把一封信拍在桌上。

“东琉那边来信。”他喘着气,“有客人吃完米,真的留了字。”

我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折叠的小纸。展开后,只有短短一行:

“甜,像小时候灶台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