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他是老师? > 第361章 价格问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到赵大刚安然无恙,还一脸享受,其他老师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真的假的?老赵你别是装的吧?”

“我也试试!”

“给我摸摸!”

几个男老师陆续上前,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触碰、感受。

温暖的触感从指尖传来,驱散了初冬的寒意,确实舒服。

“哎哟!真热乎!”

“是挺暖和!这要是晚上睡觉铺上,脚底下肯定不凉了!”

“徐主任,有点东西啊!”

办公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好奇和赞叹取代了最初的怀疑和畏惧。

连几个胆大的女老师也忍不住上前摸了摸,发出惊喜的低呼。

陈国栋看着徐蒙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看着那块丑了吧唧的破垫子居然真能发热,还引得众人称赞,心里那股酸溜溜的邪火又冒了上来。

陈国栋清了清嗓子,阴阳怪气的声音在一片赞叹声中显得格外刺耳:

“哟!徐主任,恭喜恭喜啊!又搞出个新发明!真是给咱们红星中学长脸了!”

陈国栋踱步上前,目光在那简陋的装置上扫来扫去,带着挑剔和审视。

“不过嘛…我瞧着这东西,又是电线又是木头匣子的,看着就…就不便宜吧?徐主任,您给大伙儿透个底,这‘电热毯’,弄这么一块,成本得多少啊?”

这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实验室里的热情。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徐蒙。是啊,光顾着新鲜暖和了,这玩意儿贵不贵啊?

这年头,大家日子都紧巴巴的。

徐蒙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他早就料到会有人问这个,也提前粗略算过。他沉吟了一下,开口道。

“成本…确实不低。主要是材料不好弄,也贵。”

徐蒙一项项掰着手指头算给众人听:

“核心是发热电阻丝,这种低功率、适合做毯子的规格,不好找,价格也高,按米算,这一块垫子用量,大概就得…八到十块钱。”

“外面包裹的纱包线或者耐高温绝缘线,更贵,一米就得一块多,这一圈下来,又是十来块。”

“变压器,虽然是找的旧收音机变压器改的,但成本也得算进去,新的一个少说五六块。”

“变阻器、保险丝、插头电线、粗麻布…这些杂七杂八加一起,也得四五块。”

徐蒙顿了顿,给出了一个总数:“这么粗略一算,不算我们的人工和实验室损耗,光是材料成本,这一块…就得接近三十块钱了。”

“三…三十块?!”

办公室里瞬间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三十块钱!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普通工人小半个月的工资!够一家三四口人一个月的嚼谷了!就为了弄这么一块看着随时会漏电的破垫子暖被窝?!

刚才还跃跃欲试、觉得温暖的老师们,脸色都变了。

纷纷把手从垫子上缩了回来,仿佛那上面不是温暖,而是烫手的烙铁。

陈国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脸上露出了夸张的、故作惊讶的表情,声音拔得更高,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

“多…多少?三十块?!我的个老天爷!徐主任!您这哪是电热毯啊?您这是往被窝里铺金叶子吧?”

陈国栋夸张地挥舞着手臂,目光扫过周围脸色各异的老师们。

“三十块!就为了晚上睡觉暖和点?有这钱,买多少斤煤球?打多少斤散酒?扯多少尺布给娃做新衣裳?徐主任,不是我说您,您这研究出来的东西好是好,可也太不接地气了吧?这谁家用得起啊?”

陈国栋走到徐蒙面前,几乎是指着鼻子质问,语气咄咄逼人。

“您费这么大劲,带着学生鼓捣出这么个金贵玩意儿,结果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中看不中用?除了显摆您徐大主任有本事,还能有啥用?这不是浪费国家资源,浪费学生们的时间吗?!”

陈国栋的话像毒刺一样,精准地戳中了在场大多数老师的心理——好奇过后,是现实的压力和“不实用”的评判。

三十块!这个数字像座大山,瞬间把那点科技带来的新奇感和温暖感压得粉碎。

实验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徐蒙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这次质疑。

徐蒙听着陈国栋那连珠炮似的、充满嘲讽和煽动性的质问,脸上非但没有露出丝毫恼怒或窘迫,反而像是早就预料到一般,甚至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他等陈国栋说完,那夸张的尾音还在办公室里回荡,才不紧不慢地点了点头。

“陈老师这话,说得在理。”

徐蒙开口,声音平稳,听不出半点火气,反而像是在肯定对方。

“三十块,确实不是个小数目。放在谁家,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别说买煤球扯布,就是攒着应急,也比铺在身子底下强。”

徐蒙这话一出,不仅陈国栋愣住了,连周围的其他老师也愣住了。

徐蒙这是…认怂了?承认自己搞了个华而不实的玩意儿?

陈国栋脸上刚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准备乘胜追击。

徐蒙的话锋却轻轻一转,如同太极推手,将那股咄咄逼人的力道悄无声息地引向了别处。

“但是,陈老师,”徐蒙的目光平静地看向陈国栋,眼神里带着一种洞悉和淡淡的揶揄。

“您好像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您现在看到的,手里摸到的,是我们实验室里,几个学生,用手头能找到的、最零碎、最不成规模的材料,用手工方式,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第一代实验原型机。”

徐蒙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桌上那块丑陋的垫子,语气带着点自嘲,却又无比清晰。

“它存在的唯一目的,不是上市销售,不是让家家户户都用得起。它只是为了验证一个想法——用电安全地给被窝加热,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

徐蒙的目光扫过办公室里所有的老师,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严谨和坚持。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可行性’,是‘从0到1’的问题!我们证明了,用合适的电阻丝,加上可靠的绝缘和安全的低压供电,确实可以做到安全发热,并且能通过简单的装置控制温度。这个结论,本身就有价值!”

徐蒙重新看向脸色开始有些变化的陈国栋,语气依旧平和,但话里的分量却一点点加重。

“陈老师,您不能拿一个实验室里刚刚诞生的、连蹒跚学步都算不上的婴儿,去跟市场上成熟健壮的成年人比身高体重,然后嘲笑这个婴儿没用,浪费粮食,对吧?”

“任何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都有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