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流散在外的永州百姓,重返家园,官府将给予安家粮种,助其重建屋舍,并免除三年赋税!
这才是实实在在关乎无数人生计的大事!
相比于一个遥远的女王爷名号,人们更关心自己的饭碗和家园。
很快,舆论的焦点,就转向了永州重建和流民安置的具体章程上。
而此刻,颍州城外的试验田里,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沈嘉岁换上了一身利落的棉布衣裙,戴着遮阳的斗笠,亲自来到了田埂上。
眼前,是一片灿烂的金黄。第一季试种的人工杂交水稻,成熟了。
沈嘉岁蹲下身,仔细察看着稻穗。情况正如她所预料的,这第一批成果呈现出显着的不均一性。
有的稻株高大健壮,穗大粒多,沉甸甸地弯着腰;而相邻的几株却可能矮小许多,穗粒也稀疏;还有些稻穗的形态、谷粒的颜色也略有差异。
这正是杂交实验初代的典型特征,优良的性状尚未稳定遗传下去。
沈嘉岁眼中却没有丝毫失望,反而充满了研究者的兴奋光芒。
她立刻吩咐随行的农官和农户:“快,将这些长得特别好的、穗大粒密的,还有那些形态颜色独特的稻株,分别标记出来!将它们上面的稻谷,小心地单独采摘下来,做好记录,注明是从哪一类稻株上采收的!”
她指着那些表现优异的稻株:“这些,就是下一轮优中选优的亲本!我们要用它们的种子,继续进行杂交选育,一步步将最好的性状稳定下来,培育出真正高产抗病且适应性强的良种!”
“其余的这些,”她看向那大片虽然不均但依然丰收在望的稻田,脸上露出了笑容,“组织人手,开始收割!仔细称重,记录好每一块田的产量,这是我们第一阶段努力的成果,也是未来希望的起点!”
农官和农户们大声应着,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干劲。
很快,金黄的稻田里,人们挥舞着镰刀,开始了忙碌的收割。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沉甸甸的稻穗被割下,堆成小山。
沈嘉岁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望着那些忙碌的身影,脸上泛起了喜悦。
今年不同往年,地里长的是沈嘉岁推广的杂交水稻,长势那叫一个喜人!
“老张头,你家亩产多少?”一个汉子擦着汗,朝隔壁田里喊道。
被叫做老张头的老农笑得见牙不见眼:“四百一十八斤!足足四百一十八斤啊!老王,你家呢?”
“四百二十斤!”老王声音洪亮,透着自豪,“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
田间地头,这样的对话此起彼伏。
称重结果陆续出来,亩产最低的也有四百斤,最高的甚至达到了四百三十斤,远远超出去年试验时的产量,更是从前产量的两倍还多!
农人们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现在的心服口服,一个个对沈嘉岁感激得不得了。
“王爷真是咱们的大恩人啊!”一个老农朝着县衙方向拱手,“要不是王爷推广这杂交水稻,咱们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是啊是啊,往后可得跟着王爷的步伐走!”
消息传到沈嘉岁耳中,她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被这巨大的成功冲昏头脑。
在接见农人代表时,她诚恳地说:“诸位不必谢我,这是互利互惠的事。你们丰收了,新昌县才能富裕,我这当王爷的也跟着沾光不是?”
话锋一转,正色道:“不过这产量还有提升的空间。接下来还要劳烦大家多留心,若是发现谁家田里长出特别健壮,穗头特别大或者抗病性特别好的稻株,一定要上报。咱们要继续选育优化,争取将来亩产达到六百斤以上!”
农人们听得目瞪口呆。四百斤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了,六百斤?那得是多少粮食啊!
但经过这一季的实践,他们对沈嘉岁已经是无比信服,纷纷点头应承下来。
沈嘉岁心里明白,育种是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
但有了这一季的成功,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回到王府,她立即提笔给在宣州为官的大哥沈钧钰写信,详细介绍了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和这一季的丰收情况。
“若能在我封地之外推广此技术,造福更多百姓,方不负上天赐予的这番机缘。”沈嘉岁在信中写道。
她知道大哥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定会尽力推广这项技术。
写完信,沈嘉岁轻轻叹了口气。永州的重建工作不能再耽搁了,必须尽快动身前往。
但看着摇篮中熟睡的沈长乐,心中满是不舍。
小长乐才几个月大,粉嫩的小脸睡得正香,小手无意识地攥着。这一去不知要多久,错过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沈嘉岁心里很不是滋味。
“舍不得孩子?”母亲裴淑贞不知何时走了进来,轻声问道。
沈嘉岁点点头,眼睛有些发酸:“长乐还这么小...”
裴淑慈爱地拍拍女儿的肩:“你放心去永州吧,长乐交给我照顾。我已经吩咐下去了,收拾收拾,我跟你一起去永州。”
“母亲?”沈嘉岁惊讶地抬头,“这怎么行?永州现在条件艰苦,您...”
“你能吃苦,我这当娘的就不能?”裴淑贞故意板起脸,“再说,有我在,你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处理公务不是?”
沈嘉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母亲总是这样,默默支持着她的每一个决定。
裴淑贞看着女儿,柔声道:“你爹留在西南修建苑马寺,回时又要领兵剿匪,清除那些战乱后遗留的流寇。咱们一家人各司其职,都是为了这片土地和百姓。”
提到丈夫燕回时,沈嘉岁心中又是一暖。燕回时近日领兵清剿流寇,保障地区安全,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正是因为有了他的保驾护航,新昌县才能如此快速地恢复生机。
“流民回归的情况如何了?”沈嘉岁问道。
裴淑贞笑道:“已经超过三十万人了!各阶层都在积极参与重建,农民种地,商人开店,就连那些世家大族也都出资出力,共渡难关。”
最让沈嘉岁欣慰的是,燕倾城已经将精盐提取法上交官府推广。未来两州的百姓都能吃上平价的精盐,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三日后,沈嘉岁启程前往永州。
临行前,她特意去看了那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
“王爷放心,我们一定好生照看庄稼,等着您回来!”农人们纷纷保证。
沈嘉岁点点头,最后抱了抱女儿,这才依依不舍地登上马车。
到达永州时,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还要艰难。
战乱后的永城断壁残垣,百废待兴。
但沈嘉岁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在空地上搭帐篷,以后就在那里办公。王府的事往后放放,先紧着百姓的住房和农田来。”
下属们面面相觑,都没想到王爷会如此以身作则。
“王爷,这...太委屈您了。”一个官员忍不住劝道。
沈嘉岁却笑了:“百姓能住帐篷,我为什么不能?记住,咱们来永州是来办事的,不是来享福的。”
帐篷很快搭好了,虽然简陋,但整洁干净。沈嘉岁就在那里开始了永州的重建工作。
裴淑贞抱着小长乐,在一旁的帐篷里安顿下来。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她既心疼又自豪。
“长乐啊,你娘是个了不起的人。”她轻声对怀中的外孙女说,“将来你一定要像她一样,心系百姓,勇于担当。”
小长乐似乎听懂了,咿咿呀呀地回应着,小手在空中挥舞。
帐篷外,沈嘉岁正在与官员们商讨重建计划。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
永州的重建之路虽然漫长,但有了新昌县的成功经验,有了家人的支持,有了百姓的信任,沈嘉岁充满信心。
这一季的丰收,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会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
……
永州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各大家族为提振民心,商议着要办一场盛大的乞巧节盛会。沈嘉岁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特意去邀请燕回时的妹妹燕倾城一同参加。
“乞巧节?”燕倾城摇摇头,神色黯淡,“嫂嫂自己去便是了,我...我没心思参加这些。”
沈嘉岁知道她还没从前夫曹梓岳的背叛中走出来,柔声道:“倾城,总不能一辈子躲着不见人。永州现在百废待兴,正需要这样的热闹给百姓些盼头。”
燕倾城仍是摇头,眼中带着几分苦涩:“那些欢声笑语,与我何干?不过是徒增伤感罢了。”
这时,裴淑贞抱着小长乐走过来,接过话头:“傻孩子,何必为个负心人苦了自己?你还年轻,将来的路长着呢。”
她逗弄着怀中的外孙女,似是无意地说,“咱们长乐将来还要靠姑姑疼爱呢,你这做姑姑的整天愁眉苦脸,怎么给孩子做好榜样?”
燕倾城看着咿咿呀呀的小长乐,神色稍有松动。
沈嘉岁见状,趁热打铁:“倾城,别忘了你的身份。你身上流着皇室的血脉,是当今圣上的亲生女儿。这般尊贵的身份,何必为个不值当的人耽搁了自己大好的年华?”
这话点醒了燕倾城。她沉默良久,终于轻轻点头:“嫂嫂说的是...是我钻牛角尖了。”
乞巧节那日,永州城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摊贩,卖巧果的、售花灯的、表演杂耍的,应有尽有。沈嘉岁和裴淑贞带着小长乐,与特意打扮过的燕倾城一同出游。
燕倾城今日穿了身淡粉衣裙,略施粉黛,虽不及往日明艳,却别有一番楚楚风致。她本就生得美,这一打扮,更是吸引了不少目光。
“永州重建得真快。”燕倾城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禁感叹,“上次来时,还处处是断壁残垣呢。”
沈嘉岁笑道:“百姓们都很努力,各大家族也出了不少力。”
正说着,几位衣着华丽的少年才俊朝她们走来,恭敬地行礼。这些都是永州各大家族的子弟,个个斯文有礼。
裴淑贞朝燕倾城使了个眼色,笑道:“你们年轻人自己去玩吧,不用陪着我们这些老人家。”
燕倾城起初还有些拘谨,但在几位少年殷勤的陪伴下,渐渐也放开了一些,与他们一同赏灯猜谜去了。
沈嘉岁和母亲相视一笑,找了处茶摊坐下歇脚。
小长乐在祖母怀里咿咿呀呀,小手朝着远处的花灯挥舞,显然也被这热闹景象吸引了。
“瞧这乞巧节办的,倒是促成了不少佳偶。”裴淑贞抿了口茶,打趣道,“岁儿,你那些生育补贴银两可还够用?我看明年永州怕是要多不少新生儿了。”
沈嘉岁被母亲逗笑了:“娘就会打趣我。”
但她心里却真的盘算起银库的事来。如今永州百废待兴,处处都要用钱,确实该好生盘算盘算了。
回府后,沈嘉岁连夜查账。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虽然火柴和煤炭生意日进斗金,但开销更是惊人。颍州水利工程、流民安置、军饷粮草、战马饲养...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吞金兽。
最初那一百多万两白银,如今只剩下四十多万两了。
而永州重建才刚刚开始,后续还需要大笔投入。
沈嘉岁揉着发痛的额角,叹了口气。看来光靠目前的收入是不够的,必须开辟新的财源了。
次日,她召集幕僚商议此事。
“王爷,永州盛产药材,或许可以开发这一块的生意。”一个幕僚建议道。
另一个接着说:“还有瓷器,永州瓷土质地优良,只是战乱后窑厂都荒废了。”
沈嘉岁点头:“这些都是好主意。还有,我看永州女子手巧,绣品很是精美,或许可以组织她们成立绣坊,将绣品卖到外地去。”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了不少主意。
最后沈嘉岁拍板:“这样,分头行动。李先生负责药材生意,张先生去重建瓷窑,王嬷嬷负责组织绣坊。需要多少启动资金,直接报上来。”
安排完这些,沈嘉岁又想起一事:“对了,乞巧节那日,我看各大家族对倾城都很热情?”
幕僚笑道:“王爷明鉴。燕姑娘既是燕将军的妹妹,又是您的小姑子,再加上她新寡的身份,各大家族都把她当作联姻的绝佳人选呢。若是能娶到她,不就与您和燕将军攀上亲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