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看,乾德皇帝当初的惩戒还真起了作用。
朱慈炤和李雷闪这俩小哥儿,没再像从前那样毛手毛脚,反倒沉下心琢磨事儿,不仅从铜线研究室学来了真本事,人也活络了不少——
连变戏法的心思,都能跟研究扯上关系,倒成了意外之喜。
李雷闪发现不同金属丝通电后会透出不一样的颜色,就一头扎进了实验里。
他试着把金属丝拉得更细,没想到细金属丝通电后竟会出现轻微的燃烧现象,发出的光亮比粗丝耀眼好几倍;
后来又试着把多种金属丝杂合在一起,这下更妙了——
不同金属熔点不同,通电后会顺着熔点高低依次发光,红的、蓝的、金的、绿的、黄的光接连亮起来,比转瞬即逝的烟火还多了层层次感,漂亮得让他自己都看呆了。
这边李雷闪的“小发现”被朱徽媤她们一群小姑娘传得热闹,那边物理科也有了新动静——
刘半川提出的孔明灯热浮构想,被研究室成功做成了实物;
鲁有林牵头的电灯研究室,也终于把电灯泡研制了出来。
两边一碰头,就有了拿这两样东西做中秋献礼的想法,再加上李雷闪那套被小姑娘们夸上天的电子烟花,三者一结合,就成了这场惊艳众人的灯会。
物理科的老教授们看着这场景,心里头也忍不住羡慕——
他们这辈子埋首研究,习惯了按部就班地推导、实验,反倒少了李雷闪、刘半川这些小少年的天马行空。
看着那些细金属丝迸出的彩光,再想想孔明灯上的巧思,老人们笑着摇头,眼里却满是欣慰:
这后辈们的奇思妙想,倒比他们这些老骨头更能撞出新鲜火花。
朱慈炤打心底瞧不上李雷闪的做派,觉得他为了讨好小姑娘,把研究时间都花在“变戏法”上,实在是不务正业。
他转头就盯上了搞出热气球的刘半川,主动凑过去聊想法——
觉得眼下的孔明灯还不够好,得做得更坚固、更大些,争取飞得更高;
甚至琢磨着,与其费力建信号塔,不如把无线电报的收发信号器直接挂在高空的孔明灯上,
“再高的塔,能有飘在天上的灯离天空近?”
这话一出口,倒让刘半川眼睛亮了。
刘半川本就觉得朱慈炤的想法对胃口,再一聊更是越聊越投缘,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当场就拍着大腿说要跟他斩鸡头拜把子,好以后一起琢磨这些新鲜点子。
没成想,这事被五岁的袁小罡搅黄了。
袁小罡跟着地理科堪舆教授学习风水学,见他俩要拜把子,小大人似的跑过来,皱着眉头摆手:
“不行不行!
今儿日子不对,东南方有‘冲煞’,拜把子会犯忌讳的!”
俩少年被这突如其来的“风水说法”噎住,再看袁小罡一本正经的模样,也没好意思反驳,这拜把子的事,就这么暂时搁了下来。
袁小罡是河南归德府雎州人,出身可不一般——
爷爷是前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袁可立,父亲是按察使司佥事袁枢。
后来袁枢因“天下行走”的差事离京,他便跟着二哥袁赋谌,靠着蒙荫进了研究院的蒙学堂,原本名叫袁赋谦。
改变他名字的,是一本天文科研究员注释的《太白徽韵逆征通代纪图集注》。
他偶然翻到这本书,竟一下子陷了进去,读得入迷后,竟直言自己是袁天罡转世,还自作主张把名字改成了“袁小罡”。
这事要是让他爷爷袁可立知道了,怕是能气得从坟里爬出来,当场就把他逐出袁家门墙——
哪有名门之后拿古人转世说事儿,还改这么个“离经叛道”的名字?
好在大明研究院对各类研究课题向来宽容,只要不搞旁门左道的邪术,不谋逆犯上,不称颂外虏,就算想法再新奇,也不会随便把人驱逐,袁小罡这才得以留在蒙学堂,继续抱着他的天文图册琢磨,并且跟着学习堪舆风水。
袁小罡对“结义”这事倒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觉得论合得来,自己比刘半川更配跟朱慈炤结义;
就算刘半川非要凑进来,那他也得占个“二哥”的位置,半点不肯吃亏,小脸上满是较真的模样。
这事传到二哥袁赋谌耳朵里,当场就把他气笑了,抓过袁小罡就赏了顿好打——
自家弟弟不仅拿“转世”胡闹,还敢对皇子的事指手画脚,简直没规矩!
而本就没什么结义心思的刘半川,经这一闹更不敢提了。
他心里门儿清:
叔叔是皇帝的家奴,自己能进研究院、参与热气球研究,全靠叔叔的蒙荫,跟皇子结拜本就是僭越,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这么做,索性彻底断了这念头,一门心思扑在改进孔明灯上。
专心做研究的人就是不一样,别看刘半川年纪小,但是出的成果一点也不小,心中憋着气,定要造出更大、飞的更高的孔明灯,且要维持在天空中不会掉落。
这才有了可以用于挂灯串的孔明灯,且还能承载九根金属线,这样的承重力,已经有了可承载信号收发器的能力。
烟花秀的最后一抹彩光还没从夜空散去,空中忽然亮起四团格外明亮的灯组,随着蒸汽管道的微调,灯光缓缓移动、拼接,最终凝成了“圣皇万岁”四个方正大字——
白光为底,红光勾边,在夜色里看得格外清晰。
观众席瞬间炸开了锅,先是一阵短暂的惊叹,随即有人率先起身高呼“圣皇万岁”,紧接着,五万人的呼喊声汇聚成震天的浪潮,“圣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声音一遍遍回荡在广场上空,连远处的宫墙都似被这声浪震得微微作响。
直到灯光组成的大字渐渐暗去,欢呼声才慢慢平息。
这场乾德二年的中秋灯会,终究以这样一场堪如神迹的表演圆满落幕——
无论是会变色的热气球、闪烁的灯海,还是无烟火花与最后的四字灯语,都成了所有人心里最难忘的中秋记忆,连晚风里,都还飘着未散的喜悦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