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苏浩泽拍板,“那我们就调整方案。今天先不追求成品,集中精力试验几种不同的药材预处理方法。
“老陈,你负责带人试做当归和生姜的处理。李医师,刘老师,麻烦您二位从专业角度评估一下这些处理方法对药效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试试分阶段投放,“老陈一边起锅烧油准备煸炒生姜,一边补充道,“有些药材久煮反而发苦,晚点放或许既能保留药性,又不会释放太多苦味。“
这个来自烹饪实践的建议,立刻得到了李医师的认同:“很好的思路!中医配伍也讲究君臣佐使,分时段投放正好体现了这个理念。“
目标转变,从做出成品变为探索方法。
厨房里的气氛也从之前的期待和紧张,转变为一种对中药的探索。
砂锅再次被架上,但这一次,里面翻滚的是各种不同处理方式的药材样本。
失败的第一碗汤依然摆在角落,但它不再是挫折的象征,而是变成了激发更好创意的催化剂。
助理编导看着专家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酒浸时间“、“蜜炙火候“、“煸炒程度“这些陌生的术语,虽然还是不太明白,但已经能感受到那种专注的研究氛围。
她悄悄对摄影师说:“这个画面好像科学家在做实验啊。“
摄影师笑着调整焦距:“没错,这就是美食的科学实验。“
直到傍晚,这次的试做才告一段落。
虽然没有做出成功的菜品,但却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酒浸当归的醇厚度、蜜炙当归的甘润感、煸炒生姜的焦香......
每一种处理方式都带来了不同的风味变化。
刘营养师展示着平板上的数据图表:“我们建立了初步的评估标准,记录了每种处理方式对活性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影响,接下来可以量化分析了。“
送走专家和拍摄团队,苏浩泽和老陈还留在厨房。
“虽然没完全成功,但方向更清楚了。“老陈擦着手说道,“预处理的路子是对的,酒当归的味道确实柔和多了。“
他指着灶台上几碗试制品,“尤其是黄酒浸泡过夜的当归,炖煮后几乎尝不到苦涩,只有醇厚的药香。“
“嗯,”苏浩泽看着记录得密密麻麻的本子,点点头,“失败的滋味尝过了,下次,我们就能更接近成功。通知大家,明天继续。”
他拿起那碗最初的基准汤,又尝了一口,若有所思:“有了这个味道做对比,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前进的方向。有时候,知道什么是不想要的,比模糊地知道想要的更重要。“
......
经过数日的反复试验与数据积累,对于药材的预处理,苏浩泽的团队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案,目标清晰地指向最终的成品验证。
备用小厨房再次被布置起来。
灶台上,各种经过不同预处理的药材样本被分装在贴有标签的透明容器中,精确的电子秤、计时器和厚厚的实验记录本占据主要位置。
《寻味之旅》的团队准时来到现场,摄像机已经架设好,镜头对准了面前的一切,捕捉着每一个细节。
秦薇站在监视器后,眼中除了期待还多了一丝职业性的审视。
旁边年轻的助理编导则依旧拿着小本子,屏息凝神地记录着,仿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历史性的瞬间。
苏浩泽、主厨老陈与李医师、刘营养师围在操作台前,进行最后的准备确认。
“李医师,刘老师,”苏浩泽开口道,语气中带着基于数据的沉稳,“基于前期的测试数据,今天我们集中验证两个最优方案:第一,对比绍兴黄酒与福建老酒浸泡当归的风味差异。第二,精确控制当归在炖煮一小时后投料,避免久煮产生苦涩。”
“天麻这边,”老陈接话道,“按数据反馈,采用米泔水泡发,风味更醇和。枸杞在蒸制最后五分钟投入,保留其鲜甜口感。”
“开始吧。”苏浩泽微笑道,目光扫过充满信心的团队,“让我们用这锅汤,来验证这些‘精进’的设想。”
老陈主厨率先动手处理羊肉,焯水、撇沫。
这段时间操作了无数遍的步骤,几乎都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
另一边,李医师的助手将两种酒浸过的当归取出,它们色泽、软度已有所不同,散发着微妙差异的醇厚酒香。
炖煮的间隙,秦薇好奇地走近,指着一碗色泽红润的泥状物问道:“苏总,这个闻起来很香甜,是做什么用的?”
苏浩泽笑着解释:“这是去核红枣蒸熟后碾成的枣泥。我们试验发现,加入少量枣泥不仅能增加汤品的自然甘甜,还能让汤色更加澄亮。这可是我们试错多次才找到的‘秘密武器’。”
他开玩笑地对着镜头说:“这段要是播出去,我们得找你们加收点‘秘方费’了。”
秦薇被逗笑了,打趣道:“那得看苏总的上镜表现和这汤的最终效果值不值这个价了。”厨房里顿时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
炖煮时间一到。
老陈立刻掀开选定砂锅盖。
下一秒,一股与传统药膳截然不同的复合香气弥漫开来。
羊肉的鲜香、酒浸当归的醇厚、生姜的辛香完美融合。
老陈小心地盛出几小碗汤,汤色清亮澄黄。
另一边,蒸锅定时结束,取出天麻枸杞蒸鱼。
鱼皮光洁,鱼肉白皙,天麻片剔透,枸杞鲜红饱满。
苏浩泽率先品尝羊肉汤。
他细细品味,眼睛微微睁大,随即露出惊喜的笑容:“成功了!”
这个信号让整个厨房的气氛瞬间引爆。
秦薇一直紧绷的专业表情瞬间化为惊喜的笑容。
她甚至忍不住轻轻拍了下手,对身边的摄影师说:“快!给特写!太好了,就是这个转折!”
那位年轻的助理编导在尝了一小口后,眼睛猛地亮了起来,之前的担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崇拜的兴奋。
她激动地对秦薇说:“秦导!真的太好喝了!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等开业了我一定要带朋友来!”
老陈喝完后,紧绷的脸上终于绽放出舒展的笑容:“药味成了底蕴,托住了羊肉的鲜甜,好!”
李医师仔细品味后,满意地点头:“酒浸去燥,分时投料避苦,药效保留得很好,但口感已经完全转变,醇厚温润。”
刘营养师看着平板上的数据,也露出欣慰的表情:“从数据趋势来看,这种优化处理方式在保留核心营养成分的同时,极大改善了适口性。”
在成功的巨大喜悦中,秦薇示意摄像师给苏浩泽团队的每个人都来个特写。
这种激动人心的时刻,更要好好记录一下在场各位的反应,尤其是镜头拉到苏浩泽的时候,更是停留了好一会。
苏浩泽察觉到镜头过来,马上就反应过来,端起旁边成功的羊肉汤介绍道:“很多人认为药膳就是中药加食物,其实不然。‘膳时记’想做的是一座桥梁,用美味作为通用语言,把中医的智慧‘翻译’给现代人的餐桌。”
“就像这碗羊肉汤里,既有千年智慧的沉淀,也有现代人对口味的追求。我们不是在做药,而是在做美食。只是这美食,恰好能滋养你的身心。”
这番话精准地概括了这一切努力的价值,成为了节目的核心理念。
秦薇在一旁忍不住轻轻鼓掌,眼神中满是赞赏:“苏总,这句话总结得太到位了。它不仅是‘膳时记’的理念,也是我们这期节目最想传达给观众的精神。”
送走专家和拍摄团队后,苏浩泽看着团队每一位成员疲惫却兴奋的脸庞,心生感慨。
研发成功的兴奋过后,“膳时记”团队并未被冲昏头脑,而是迅速进入了沉淀与复盘阶段,为即将到来的开业做最扎实的准备。
小厨房里,散落的食材和药材已经收拾整齐,但空气中仍隐约残留着当归、黄芪与羊肉交融的醇厚香气,以及天麻蒸鱼留下的淡淡清香。
苏浩泽、老陈与核心团队的几位成员围坐在一起,面前摆着几本写满记录的笔记本和平板电脑。
“成功只是第一步,”苏浩泽翻看着密密麻麻的记录,语气沉稳,“酒浸当归的最佳时间、蜜炙的火候临界点、蒸鱼时天麻的精准投料时机,都必须形成标准。我们不能依赖老师傅的手感,要确保每一批客人吃到的都是同一个‘精进’的味道。”
老陈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口感上已经八九不离十,但稳定性是生命线。我建议接下来分三组同时试做,像做实验一样,记录每一个细微参数的变化对最终风味的影响,找到那个‘黄金区间’。”
“营养数据的监测也要跟上,形成我们自己的数据库,”一位团队成员补充道,“李医师和刘老师提供的检测方法很好用,我们要让每一道菜不仅好吃,还要吃得明白。”
思路清晰,方向明确。
会议结束时,大家脸上不见浮躁,反而充满了前路的探索跟期待。
散会后,苏浩泽看到操作台上还剩一小碗试验用的红枣泥,忽然心念一动。
他挽起袖子,加入少许面粉和黄油,熟练地揉捏、塑形,放入小烤箱。
不一会儿,厨房里便弥漫开一股温暖甜蜜的焦香。
他将烤好的几块小巧精致的红枣酥递给老陈。
“老陈,带回去给你家孩子尝尝。这段时间辛苦你了,跟着我天天加班,都没怎么顾得上家里。这份红枣酥就当是我给你家小朋友的赔礼,明天你就好好在家休息,多陪陪孩子吧。”
老陈愣了一下,接过那包还温热的点心,硬朗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那丫头,就爱吃这些甜滋滋的。谢谢苏总。”
这份来自成功喜悦之外的小小关怀,让团队的凝聚力更深了一层。
......
傍晚,苏浩泽特意用保温饭盒分装了一份精心炖煮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和一小份鱼肉细嫩的天麻枸杞蒸鱼,带回家去。
饭桌上,洗完手的苏平安像个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走过来,鼻子使劲嗅着空气里散发的香味:“爸爸爸爸!你带了什么好吃的回来呀?好香好香!”
母亲李爱华笑着摆好碗筷,温柔地拉住孙子:“平安,慢一点,别撞到爸爸。阿泽啊,忙了一天还带吃的回来,累不累?”
她看向苏浩泽的眼神里满是关切。
这段时间儿子一直在忙着做什么试验,天天回来的都很晚。
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顾家里另外的一老一小,在吃食上多花点心思给儿子补补。
没想到今天儿子回来还挺早。
父亲苏东军看似随意地瞥了一眼饭盒,哼了一声:“闻着是比上次强点。”
但身体却很诚实地坐到了主位上。
之前有一次苏浩泽也拿回来了一份羊肉汤,不过那个药味实在有些重,闻着就让他有些受不了。
也不知道是从哪里买来的,问了半天都不肯说。
苏浩泽笑着打开饭盒,一边给家人盛汤夹鱼,一边对儿子说:“这是爸爸研究的‘能量超人汤’和‘聪明侠客鱼’,喝了力气大,吃了脑袋瓜转得快!”
苏平安大眼睛滴溜溜地转,充满幻想:“那我喝了是不是就能举起沙发了?吃了就能算出一百加一百了?”
这话一出逗得大家都笑了。
李爱华先细细品尝了一口汤,眼里立刻露出惊喜和欣慰:“这汤真好!又鲜又暖,有点药味儿但都不冲人。我们阿泽真是下了苦功夫了。”她又尝了一口鱼肉,“这鱼也嫩,味道清甜,好吃。平安,来,奶奶帮你把刺挑掉。”
苏平安学着奶奶的样子,吹了吹气,小心地喝了一小口汤,眼睛一下子亮了:“是甜的!好喝!能量超人咕咚咕咚!”说着他捧起面前的儿童碗迫不及待地去接李爱华夹过来的鱼肉:“奶奶奶奶,我要变聪明侠客喽!”
苏东军则沉默地拿起勺子,先是慢条斯理地喝完了汤,然后又仔细地吃光了鱼肉,连点缀的枸杞都没放过。
最后才轻轻“嗯”了一声,将空碗推向苏浩泽的方向,看似随意地评价了一句:“火候还行,打算什么时候上架啊。”
李爱华在一旁笑着拆台:“你爸就是嘴硬,他要是觉得不行,早就挑出一堆毛病了。这鱼他吃得比谁都快。”
苏东军被说中,瞪了妻子一眼,却没反驳,嘴角似乎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这汤跟这鱼我不打算放到苏氏小饭桌去卖。制作的过程太繁琐跟讲究,又是牵扯到中药的药膳,也不合适放到苏氏私人菜馆。”
“我打算把它作为膳时记开业的招牌,替我先探探路。”
苏东军闻言,不由挑眉问道:“听你的意思,是打算再开一家别的店?搞药膳?”
“对,已经找好了合作的伙伴,现在就是在做准备工作,再过一段时间就能开业了。”苏浩泽笑着宣布了这个决定。
就在这时,苏浩泽放在桌上的手机突然急促地震动起来,“寻味之旅编导—秦薇”的名字在屏幕上亮了起来。
苏浩泽略带歉意地朝父母点点头,接起电话:“秦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