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霁,乾清门铜钉上挂着寸许长的冰溜子,日光一照,碎金般晃眼。
御前侍卫却无心赏景,个个把脊背挺得笔直——銮舆已过了隆宗门,却忽然停住。随侍太监李玉听见里头低低一句“改道”,心里咯噔一下,忙打起毡帘。
只见皇帝只穿一件貂领石青缎袍,连氅衣都未披,手里攥着半截折断的玉簪,血顺着虎口滴到鹿皮靴面上,殷红刺目。
李玉不敢吱声,只催小舆快走。
慈宁宫的甬道早扫过三遍,仍有几处残冰,銮舆便在这残冰上疾行,像一把无声的刀划开凝滞的晨气。
将至宫门口,皇帝忽又抬手,舆便倏地止住。他隔着帷幕望见殿前丹墀上那行脚印——小巧、端正,却一步一拖,像被什么重物坠着,雪沫子从脚印里翻出,带着暗褐的血色。
皇帝喉头动了动,终于迈出第一步。
殿门虚掩,一缕龙涎香透出来,混着未散的沉水,竟生出几分冷冽。
皇帝放轻脚步,却还是惊动了檐角铜铃,细碎的叮当声里,他看见老佛爷的背影——比昨夜在乾清宫议政时更佝偻,像一张拉满的弓,随时会折断。
案上灯火已熄,只余半寸焦黑的芯子,垂着头,仿佛也在请罪。
“儿子给皇额娘请安。”皇帝声音不高,却在空殿里撞出回声。
老佛爷没回头,只抬了抬手,示意他近前。
皇帝这才看见,老人家手里攥着一方白绫,上头斑斑点点,全是血——已干成铁锈色。再近些,又看见那白绫底下压着半截赤金链,锁环扭曲,像被人生生扯断。
“她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这个。”老佛爷声音沙哑,却听不出怒,反倒像倦极的叹息,“哀家掰不开,又怕弄疼她,索性连链子一道剪了。”皇帝垂眼,看见链环内侧刻着极细的“千秋”二字,是他亲手所书——去年杏影生辰,他命造办处打的,原想等她及笄那日再赐,如今却……
殿内静得能听见血液滴在金砖上的声音——是皇帝手里的血。
老佛爷终于转身,目光先落在他那滴血的手,再往上,停在他眼底的红血丝上。母子二人隔着半丈远,却像隔着十年光阴。
“皇帝,”老佛爷第一次没叫他“皇上”,声音轻得像怕惊动什么,“你可记得,杏影刚会走路那年,抱着你的腿,喊你什么?”皇帝指尖一颤,半截玉簪又刺深几分,血涌得更快。
他当然记得——那孩子口齿不清,把“皇阿玛”叫成“阿黄”,他笑得一整日没合上嘴,当晚便画了一幅《小黄犬扑蝶图》送她。
“她昨夜喊你了。”老佛爷的下一句话像一把钝刀,缓缓割进骨肉,“烧得糊涂时,拉着哀家的手,说‘阿黄别走’。”皇帝猛地抬眼,血丝终于绷断,泪砸在手背,烫得自己一哆嗦。
老佛爷却不再看他,只转身从榻下抽出一只紫檀匣,打开——里头是昨夜那丸“返魂丹”的锦盒,如今空空如也,衬着朱红缎里,像一具小小的棺。皇帝忽然就跪下了,膝头撞得金砖一声闷响。“儿子来迟了。”他声音嘶哑,额头抵着地面,玉簪终于“咔”地断成两截。
殿外,日光斜照进来,将皇帝跪伏的影子拉得极长,一直延伸到西墙那幅《岁朝行乐图》上——画里的小女孩梳着双鬟,正踮脚去够老梅最低的那枝,指尖离花还差半寸,却笑得见牙不见眼。皇帝忽然想起,那画是杏影五岁那年,他亲手抱她上去,让她用朱砂给花蕊点的颜色。
如今那点红,在日光里艳得像新伤。
老佛爷走到他身边,弯腰,将那方染血的白绫轻轻覆在他断簪的伤口上。
“不怪你。”她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哀家早该知道,这宫里最毒的不是磷火,是人心。”顿了顿,又补一句,“可哀家给她留了免死诏……也算给皇帝留了余地。”
皇帝抬头,泪痕纵横,却在一瞬间懂了——那道空白的诏书,原是留给他的笔墨。
他伸手接过白绫,血与泪浸透,绫上的铁锈色便晕开来,像极了一朵迟开的杏花。老佛爷望着他,眼底第一次浮出疲惫之外的东西——那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近乎残忍的怜悯。
“去吧。”她最终说,声音轻得像殿外融雪,“去看看她。她若醒了,别说是哀家给的丹药,只说是……阿黄偷偷塞给她的糖。”皇帝重重叩首,起身时踉跄了一下,却不敢再回头。他怕一回头,就会看见老佛爷手里那缕头发——乌黑柔软,在日光下泛着金丝似的光,像一根随时会断的线,牵着这宫里最后一点活气。
殿门再次阖上,铜铃又是一声细响。老佛爷独自站在《岁朝行乐图》前,伸手去触画中小女孩的指尖,却只触到冰凉的绢素。她慢慢蜷起手指,将那缕头发贴在心口,像贴住一段再也回不来的岁月。窗外,雪化了,檐角滴下的水珠敲在石阶上,一声,又一声,像谁在数着更漏,又像谁在轻轻喊:阿黄,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