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对海军和空军的前瞻性指导,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整个华南的技术圈和军工系统引起了巨大反响。
那些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向,既让人兴奋不已,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椹川海军设计院,冯启帆带领的团队正在连夜修改航母设计方案。
邓贤提出的斜角甲板概念虽然巧妙,但实施起来却面临诸多困难。
\"左舷延伸部分的强度计算必须重新进行。\"
一位资深结构工程师指着图纸说说着。
\"而且要考虑到加装拦阻索后的应力分布。\"
\"这不仅仅是结构问题。\"
另一位流体动力学专家听后开口补充道。
\"船体不对称延伸后,对航行性能的影响也需要通过水槽试验来验证。\"
冯启帆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神情疲惫的开口说道:\"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时间,而大帅希望我们尽快开工建造...\"
这话让本还在激烈讨论的团队陷入了沉默。
最终,沉默良久的冯启帆下定决心开口:\"这样,我们分两组并行工作。一组继续优化现有直通甲板方案作为备份;另一组全力攻关斜角甲板设计。同时,向大帅申请资源,立即开始水槽试验和结构强度测试。\"
在椰城航空研究院,情况同样紧张。周志开工程师组织了一批顶尖人才,开始攻关全金属单翼结构和可收放起落架技术。
\"铝合金蒙皮的铆接工艺需要重新研究。\"
材料实验室里,一位年轻工程师提出自己的意见。
\"我们现有的铆接强度可能不足。\"
\"起落架收放机构更是复杂。\"
机械设计团队的负责人也是叹气的说着。
\"需要精密的液压系统和锁定机构,这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
周志开听着大家低迷的话语,没有气馁鼓励大家说道:\"一步步来。先从小比例模型开始测试,同时派人去儋耳州机械厂,与他们合作开发所需的高精度加工设备。\"
这些技术挑战的背后,是巨大的人才需求。
华南三省乃至全国的相关领域专家被迅速征调,但仍然远远不够。
郑文君的办公室因此成为了最繁忙的地方之一。
他通过海外网络发出的招聘信息收到了大量回应,但真正顶尖的人才往往难以轻易离开国外优越的研究环境。
\"德意志国慕尼黑大学的汉斯·米勒教授是空气动力学权威,但他对来华国工作犹豫不决。\"
一位助理向郑文君汇报着海外招募人才的情况。
\"他担心研究条件和支持不足。\"
郑文君听后沉思片刻,开口说道:\"以我的名义直接给他写信,附上大帅对空军发展的规划和对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同时承诺给他相当于德意志国三倍的薪水,独立实验室,以及充足的研究经费。还可以答应他每年可以回国探亲两次,费用我们全包。\"
这种不惜代价的人才引进策略很快取得了效果。
一批来自欧美各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始动身前往华国。
他们中的许多人被邓贤的超前视野所吸引,想要亲眼见证这个东方国家如何实现技术跨越。
与此同时,邓贤亲自起草了一份《特殊人才引进与优待条例》,规定引进的海外专家享受最高级别的待遇:豪华住宅、专车接送、子女教育保障、高额薪水以及充分的研究自主权。
这些措施引起了部分本土技术人员的不解甚至不满。
一次技术交流会上,一位本土工程师忍不住抱怨:\"那些外国专家拿的薪水是我们的五六倍,住的都是独栋洋楼,而我们很多人还挤在集体宿舍里。这未免太不公平了。\"
这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确实,外国专家的待遇甚至超过了许多部门主管。
就在气氛有些尴尬时,周志开工程师站了起来:\"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外国专家的帮助,我们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掌握全金属单翼技术。而现在,有了他们的指导,我们有希望在两年内就实现突破。时间,对于我们的国防建设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大帅经常说,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这些外国专家就是我们可以借助的巨人。等我们学到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就能自己成为巨人。\"
这番话平息了大部分人的不满。
事实上,邓贤也考虑到了本土人才的培养问题。
在他的指示下,每个外国专家都必须配备若干名中国助手,这些助手既是学习者,也是监督者,确保技术能够真正被消化吸收。
此外,邓贤还特别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
在三所新成立的大学中,航空工程和船舶工程被列为重点学科,享有最高的经费支持。
优秀学生被选拔进入青年科技英才计划,获得额外补贴和优先参与重要项目的机会。
然而,人才争夺战并非一帆风顺。
国际情报机构很快注意到了华南地区异常的人才流动和技术发展。
扶桑特高课的一份秘密报告称:\"华南政权正在以异常高的待遇吸引欧美技术专家,特别是航空和船舶领域的权威。其技术发展速度令人担忧,我们必须采取反制措施。\"
很快,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发生。
一位准备来华的德意志国船舶专家在柏林突然遭遇车祸,虽然性命无忧但不得不推迟行程;一位法兰西国航空工程师收到了匿名恐吓信,警告他不要前往华国;甚至一些已经抵达的专家也感受到了某种无形的压力。
邓贤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即召见了叶怀瑾和邓明磊二人
邓贤眼神凌厉的开口说道:\"很明显,有人不愿意看到我们的技术进步。加强对外国专家的安全保护工作,同时反击那些暗中的破坏行动。\"
特战警卫旅因此增加了一项新任务:保护关键科技人才。一批精通外语、具有海外背景的特工被选拔出来,组成专门的安全小组,负责专家们的安全工作。
与此同时,反间谍工作也在加强。
叶怀瑾的情报系统成功破获了一个试图窃取航母设计图的扶桑间谍网,逮捕了十二人,其中五人是被收买的中方技术人员。
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与技术争夺战愈演愈烈。
邓贤深知,这甚至比真正的战争更加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未来战争的形态和结果。
在一个深夜,邓贤独自站在办公室的巨幅地图前,目光扫过华国的海岸线和广阔领土。
他的脑海中不仅有三省的建设蓝图,更有整个华国的未来图景。
\"技术、人才、工业...\"
邓贤一个人喃喃自语着。
\"这些才是真正的强国之本。只有掌握了这些,华国才能真正站起来,不再受制于人。\"
窗外,羊城的灯火璀璨如星。
这座千年商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成为一场伟大工业革命和技术飞跃的中心。
而邓贤,这位来自未来的穿越者,正以自己的知识和远见,引导着这场变革的方向和速度。
他知道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难,但有了正确的人才和技术策略,有了郑文君带来的资金和资料,更有了千万人共同奋斗的决心,那条通向强盛的道路已经清晰可见。
第二天,邓贤签批了一份特殊文件:成立华南高等研究院,下设多个前沿学科研究所,聘请国内外顶尖学者担任首席科学家,专注于那些可能改变未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
这是他又一步大棋,旨在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科技创新体系,不仅满足当前的国防需求,更要为华国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