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 第252章 遗志继承与时代转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2章 遗志继承与时代转折

1925年4月2日,先生的出殡日。

燕京城万人空巷,数以十万计的市民自发走上街头,为这位革命先行者送行。

从中央公园到西山碧云寺,长达二十里的道路两旁,挤满了悲戚的人群。

白色和黑色的挽联、标语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香火和泪水的气息。

清晨,邓贤早早起身,换上一身纯黑的中山装。

叶怀瑾和护卫们也已经准备就绪,所有人的表情都格外凝重。

今天的安全保卫任务比前一天更加艰巨——出殡路线长,人群密集,极易发生意外。

“沿途已经部署了我们的人,每个关键点位都有两名队员。”

叶怀瑾汇报着最后的安全安排。

“明磊的人混在人群中策应,燕京警方负责外围警戒。专机已经做好准备,仪式结束后我们可以立即前往机场。”

邓贤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领:“今天是送别先生的日子,安全固然重要,但不要过于张扬,以免失了庄重。”

上午八时,送葬队伍从中央公园出发。

先生的灵柩由三十二名杠夫抬着,覆盖着青天白日旗。

国众党元老、各国使节、各界代表以及各路军阀派来的代表团紧随其后。

邓贤走在队伍的前列,与汪季新、廖恩煦等人并肩而行。

街道两旁的人群肃立无声,许多人默默流泪,有人低声啜泣,更有人跪地叩首。

先生倡导的革命虽然屡经挫折,但他在普通民众心中已然成为某种象征——变革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先生一路走好!”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人群中不时传出这样的呼喊声。

邓贤面色沉静,但内心波澜起伏。

他亲眼目睹了这个时代人们对先生的真挚感情,这种场面是历史书上无法完全传达的。

先生或许在政治和军事上并非成功者,但他确实唤醒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队伍行进缓慢,从东长安街到西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向西直门方向前进。

沿途每经过一个路口,都有学生团体或民间组织设案路祭,灵柩每次停下接受祭奠,都会引起一片哭声。

邓贤注意到,在围观人群中混杂着各色人物——有外国记者忙着拍照记录,有便衣警察警惕地巡视,也有各势力派来的观察员在评估着现场情况和各方反应。

行进途中,冯基善特意走近邓贤,低声说道:“先生生前常提及邓将军,认为您是难得务实的人才。如今先生离世,国家失去了一位领袖,希望邓将军能以大局为重。”

邓贤回应道:“冯将军放心,邓某深知自身责任。华南建设不仅为了三省百姓,也是为了探索强国之路。”

“如此甚好!”

冯基善听后点头。

“如今东北方面临张雨亭的压力,若有机会,希望能与邓将军进一步交流合作。”

邓贤心中明了——冯基善这是在为未来可能的联盟铺路。

北方的局势确实微妙,冯基善的国民军、张雨亭的奉系、段启瑞的皖系残余,形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

先生的逝世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

队伍行至西直门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一群学生突然冲过警戒线,向送葬队伍跑来,高喊着:“继承ZL遗志”、“革命到底”等口号。

警卫人员急忙上前阻拦,场面一时有些混乱。

邓贤看到学生中一个熟悉的面孔——那是他在羊州曾经见过的一个青年学生领袖,似乎叫林浩,是国众党左派的活跃分子。

林浩也看到了邓贤,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

混乱很快被控制住,学生们被劝离现场。

但这个小插曲让邓贤意识到,先生的逝世不仅意味着权力重组,更可能引发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

国众党内部左右两派的矛盾,国共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正午时分,送葬队伍抵达西山碧云寺。

这里是先生灵柩暂厝之地,待南京中山陵建成后再行安葬。

佛教法师举行了隆重的法事,各国使节和各方代表依次上前献花致哀。

仪式结束后,各方代表开始陆续离去。

邓正准备离开时,被廖恩煦请到一旁僻静处:“邓将军,有件事想与您私下商议。”

邓贤看了看四周,确认没什么问题后答应了。

随后两人走到一棵古柏下,廖恩煦压低声音:“先生临终前曾有遗嘱,希望革命事业能够继续。党内正在讨论后续领导格局,不少人认为邓将军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邓贤听后不动声色的问道:“廖先生的意思是?”

“我们希望邀请邓将军加入中央政治委员会,甚至可以考虑由您出任军事部部长一职。”

廖恩煦直视着邓贤,不打马虎眼的说着。

“如今形势复杂,需要强有力的人物来稳定大局。”

邓贤听后陷入沉思。

这是一个诱人的提议,意味着华南势力可以正式进入中央政府层面。

但他也清楚,这同时意味着要直接卷入武都的政治旋涡和各派系斗争。

“感谢党内同仁的信任。”

邓贤想了想后的谨慎回应着。

“但华南三省事务繁忙,我难以长期离开。至于中央职务,容我回去仔细考虑后再作答复。”

廖恩煦听后略显失望,但仍保持礼貌的开口道:“当然,如此大事确需慎重考虑。希望邓将军能以革命事业为重。”

告别廖恩煦后,邓贤立即前往南苑机场。

沿途,他看到燕京街道已经开始恢复日常状态,但空气中似乎仍弥漫着某种不确定的气息——一个时代结束了,新时代何去何从,无人能知。

机场上,银灰色的专机已经准备就绪。

与来时不同,此刻机场上多了几位不速之客——扶桑公使芳泽谦吉和苏联大使加拉罕竟然都前来送行。

“邓将军这么快就要回去?”

芳泽谦吉语气中带着外交官特有的关切。

“不在燕京多留几日?燕京还有许多名胜值得一看。”

“华南事务繁多,不得不回。”

邓贤也是礼貌性的与之握手回答道:“感谢公使先生前来相送。”

加拉罕则更加直接:“邓将军,苏国始终支持华国的统一和强大。如果您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任何帮助,我们很乐意提供支持。”

“感谢大使先生的好意!”

邓贤听后淡然回应道:“华南目前更需要的是和平的发展环境。”

简单的寒暄后,邓贤登上专机。

随着引擎轰鸣,飞机滑行、起飞,逐渐升上天空。

从舷窗望去,燕京城在脚下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云雾之中。

飞机平稳飞行后,邓贤对叶怀瑾说:“发报给家里,通知各方大员,明日召开紧急会议。”

“是!”

叶怀瑾应声回着,并询问道:“会议主题是?”

邓贤望向窗外翻滚的云海,目光深远:“先生离世,时代已经改变。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战略方向,制定新的计划。”

四个小时后,专机降落在羊城白云机场。

陈念和、周慕云、郑文君等华南高层全都到场迎接。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邓贤直接前往绥靖公署会议室。

会议上,邓贤详细介绍了燕京之行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各方势力的动态和反应。

“先生逝世后,北方权力格局将会重新洗牌。”

邓贤向众人分析着如今可能的局势变化。

“冯基善、张雨亭、段启瑞三方相互制衡,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大规模冲突。武都方面试图拉拢我们,但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郑文君推了推金丝眼镜说道:“从国际反应看,扶桑和苏国都在积极活动,试图影响华国政局。我们需要谨慎应对。”

陈念和问道:“大帅,武都方面提出的职务邀请,您打算如何回应?”

邓贤沉吟片刻:“可以接受一些名誉性职务,表示对中央的尊重,但不实际参与武都的具体事务。华南必须保持自主性,这是我们发展的根本。”

他站起身,走到巨幅地图前:“先生去世,意味着旧时代的结束。从现在起,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各方势力都在观察、试探、布局。我们必须把握这个机会窗口,加速完成我们的建设计划。”

他转向周慕云:“工业建设要再提速,特别是军工和重工业。我们需要在两年内形成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

又对郑文君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适当放宽条件,提供更优厚的待遇。”

最后对陈念和说:“军队建设不能放松。新式装备要加快列装,军事训练要更加严格。同时,加强情报工作,密切监控各方动向。”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制定了一份名为《新阶段发展纲要》的计划,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散会后,邓贤独自留在办公室。

他站在窗前,望着羊城的万家灯火,思绪万千。

先生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位革命先行者虽然未能亲眼看到理想实现,但他唤醒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为后来的变革铺平了道路。

而现在,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传递。邓贤深知,自己这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场历史大变局中的重要角色。

他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已经改变了华南的面貌,现在正在影响整个华国的走向。

窗外的城市安静而充满生机。在这里,新的工厂正在建设,新的学校正在开办,新的思想正在传播。

这是一个痛苦但又充满希望的时代,一个混乱但又孕育着新生的时代。

邓贤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四个字:“继往开来”。

先生未竟的事业,需要有人继续;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需要有人开拓。

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