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 第253章 新阶段的战略布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羊城琼崖绥靖公署的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紧张。

长条形的红木会议桌旁坐满了华南三省的核心人物:陈念和、周慕云、郑文君、马寅初、龙破武、林晨武、叶怀瑾等军政要员。

墙壁上悬挂着巨幅的华南地图和工业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和数据。

邓贤站在地图前,手中拿着一根教鞭。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先生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未来的局势将更加复杂多变。北方各派系暂时形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不会持久。武都方面试图整合各方力量,但内部矛盾重重。这是我们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必须抓住机遇,加速完成我们的建设计划。

邓贤手中的教鞭指向地图上的椹川地区:海军建设是重中之重。航母工程必须按计划推进,同时加快潜艇和驱逐舰的研发建造。龙司令,我需要你在一周内提交一份详细的舰艇建造时间表。

龙破武立即起身:是,大帅。我们已经重新优化了设计方案,斜角甲板和蒸汽弹射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预计三个月内可以完成详细设计,六个月开始舰体组装。

邓贤点头,教鞭移向海南岛:儋耳州工业基地要进一步扩大产能。周工,特种钢材和铝合金的研发必须加快,这是航空和造船工业的基础。

周慕云听着邓贤的指示,用手推了推眼镜,开口语气坚定:请大帅放心,我们已经组织了攻关小组,二十四小时轮班工作。新型高温合金的研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下个月可以进行试生产。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

每个部门都汇报了工作进展和面临的困难,邓贤当场做出决策,调配资源,解决难题。

郑文君负责的资金和技术引进,马寅初主导的经济计划,林晨武负责的军队建设,叶怀瑾主管的情报工作...所有环节都必须紧密配合,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

散会后,邓贤单独留下郑文君:文君,人才引进工作进展如何?

郑文君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名单:目前已经签约了七十三位外籍专家,主要来自德意志国和美丽国,涉及船舶工程、航空动力、材料科学等关键领域。另外还有一百二十五位海外华人专家表示愿意回国效力,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待遇和生活安排都到位了吗?

邓贤听后关切地的开口询问问。

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安排。

郑文君回答道。

专家公寓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国际学校也开始招生。不过...

说着他略显犹豫。

有些本土技术人员对专家的高待遇有些微词。

邓贤沉思片刻:这个问题要重视。一方面要提高本土人才的待遇,另一方面要加强沟通,让大家明白这些专家带来的价值。可以组织一些技术交流活动,让我们的工程师直接向专家学习。

好的,我立即去办。

郑文君点头记下。

离开会议室,邓贤来到公署顶层的露天平台。

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羊城,远处珠江上船只往来,近处街道上电车穿梭,更远处工业区的烟囱冒着白烟——这是一幅现代化城市的画卷,在这个时代的华国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叶怀瑾不知何时来到邓贤身后开口说道:大帅,燕京最新情报。冯基善与张雨亭的矛盾正在加剧,段启瑞试图居中调解但效果不彰。武都方面,左右两派的斗争越来越公开化。

邓贤听后没有回头,目光依然远眺:继续监视。特别注意扶桑和苏国的动向。先生去世后,各方势力都在重新布局,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

明白。

叶怀瑾轻声应道,悄然退下。

邓贤独自站立良久。

他知道,自己正在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华南的模式如果成功,将为华国提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但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不仅有外部的压力和威胁,还有内部的阻力和困难。

下午,邓贤视察了羊城郊区的无线电设备厂。

这是华南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之一,生产军队急需的通信设备。

厂长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叫李文斌,曾经在美丽国贝尔实验室工作过,被郑文君高薪聘请回国。

大帅,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野战电台。

李文斌自豪地展示着一台体积明显小于同类产品的设备。

采用了新型电子管和电路设计,重量减轻了百分之四十,通信距离增加了百分之二十。

邓贤仔细察看设备,问道:量产情况如何?

月产量已经达到五十台,下个月可以提高到一百台。

李文斌语气中带着骄傲的回答道。

不过有些关键部件还需要进口,特别是高性能电子管。

要加快国产化进程。

邓贤指示道: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打报告,我特批。

谢谢大帅!

得到特批后的李文斌又激动地说道:我们正在研制一种全新的通信设备,采用频率调制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抗干扰能力。如果成功,将是世界领先水平。

邓贤鼓励地拍拍他的肩膀:大胆创新,不要怕失败。需要什么国外资料和技术,直接找郑文君同志协调。

视察结束后,邓贤突然决定去羊城大学建设工地看看。

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三所大学之一,工地上热火朝天,数百名工人在忙碌着。

主体建筑已经初具规模,预计下半年就可以招生开学。

项目负责人听说邓贤来了,急忙跑来汇报工作:大帅,按计划工程进度提前了半个月。特别是实验楼,完全按照您的要求设计了通风系统和防震结构。

邓贤点点头:教学质量是关键。师资招聘进展如何?

已经签约了三十多位教授,其中十五位是从国外聘请的。

负责人经理认真的回答道:教材编写工作也开始了,特别是工程和理科教材,我们参考了国外最新版本。

看着拔地而起的教学楼,邓贤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之情。

教育是长期的投入,可能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成效,但这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他想起前世华国的大学,那些一流学府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

现在,他要在这个时空提前播下种子。

傍晚回到公署,邓贤看到一份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报告。

这是马寅初主导的一项试点工作,在岭南部分地区推行减租减息,扶持自耕农。

报告显示,试点地区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农村秩序良好。

邓贤仔细阅读报告后批示:试点经验要好好总结,逐步推广。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改善农民生活,又要保持农业生产稳定。

他深知,工业化离不开农业的支持,社会稳定更需要农民的拥护。

华南的模式必须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强大。

夜深了,邓贤还在办公室批阅文件。窗外的羊城渐渐安静下来,但远方的工业区依然灯火通明——那是夜班工人在为华南的强大而辛勤工作。

邓贤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膀。

他走到窗前,望着这座正在快速变化的城市。

十五年前他刚来到这个世界时,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古城,如今已经展现出现代化都市的雏形。

道路拓宽了,电线杆立起来了,自来水管道铺开了,学校、医院、工厂拔地而起...这些变化看似平常,却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邓贤想起白天视察时看到的一个细节:在无线电设备厂,一个年轻女工正在精细地焊接电路板,她的动作熟练而专注,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上擦。当注意到邓贤在看她时,她腼腆地笑了笑,然后又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支撑着华南的发展和强大。

邓贤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他必须为这些人,为这片土地,开创一个更好的未来。

“叮叮叮……叮叮叮!”

电话铃声打断了他的沉思。

邓贤接起电话,话筒中传来陈念和的声音:大帅,刚刚收到武都方面的正式函件,邀请您担任国众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军事部部长。

邓贤沉吟片刻:回复他们,我可以接受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但军事部部长一职婉拒,推荐由李济深担任。语气要客气,但立场要明确。

挂断电话,邓贤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武汉方面的这个邀请在意料之中,但他的回应可能会让一些人意外。

李济深是国众党内相对中立的人物,这个推荐既显示了合作的态度,又保持了华南的独立性。

政治就是这样一场精妙的博弈,既要有原则,又要懂得妥协和变通。

邓贤重新坐回办公桌前,摊开一张信纸,开始给吴恩栗写信。

虽然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但他更喜欢用书信这种方式,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信中,他描述了燕京的见闻,先生葬礼的场面,以及对未来局势的思考。

他也询问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嘱咐吴恩栗注意身体。信的末尾,他写道:时代正在快速变化,我们肩负着开创未来的责任。虽然道路艰难,但我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持之以恒,必能达到目标。

写完后,他封好信,叫来值班秘书:明天一早寄出。

此时已是凌晨两点,但邓贤毫无睡意。他再次走到地图前,目光从华南移向全国,思绪飞向更远的未来。

这个古老的国家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内忧外患,前途未卜。

但邓贤相信,通过正确的道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复兴,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