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 第254章 技术的突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儋耳州工业区的清晨是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开始的。

巨大的厂区内,交错纵横的铁轨上,满载着原料和成品的列车穿梭往来;高耸的烟囱喷吐着白烟,在空中形成连绵的云带;厂房间的道路上,工人们骑着自行车匆匆赶赴各自的岗位。

在特种钢铁厂的中心实验室里,一场关键实验正在进行。

周慕云亲自坐镇,一群工程师和技术员围在新型电弧炉周围,紧张地注视着温度计和压力表。

温度达到1750度!

一个年轻技术员高声报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加入铬铁合金!

周慕云命令道,眼睛紧盯着炉内沸腾的钢水。

起重机吊装着合金料桶缓缓移动,将珍贵的合金元素倒入炉中。

钢水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颜色由亮白逐渐转变为淡黄色——这是合金开始熔合的标志。

保持温度!搅拌!

周慕云的声音冷静而坚定。

这是他们第七十三次尝试生产舰用装甲钢。

前七十二次都因各种原因失败——要么强度不足,要么韧性不够,要么内部有缺陷。

这次他们改进了配方和工艺,希望能有所突破。

两个小时过去了,当钢水终于达到预定成分和温度后,开始浇注到预制模具中。

暗红色的钢水缓缓流入模具,散发出灼人的热浪和刺鼻的气味。

取样检验!周慕云下令。

技术员用长柄勺取出一小勺钢水,浇注成标准试件。

试件尚未完全冷却就被送往旁边的检验室。

等待结果的时间总是格外漫长。周慕云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繁忙的厂区。

远处,新建的轧钢车间正在安装设备;更远处,船舶分段制造厂已经初具规模。

整个儋耳州工业区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在为共同的目标运转。

主任!结果出来了!

检验室的门被推开,一个满头大汗的技术员冲出来,手里拿着检验报告。

抗拉强度达到标准!韧性合格!缺陷在允许范围内!我们成功了!

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周慕云接过报告,仔细查看每一项数据,脸上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立即组织批量生产!同时将配方和工艺标准化,编写技术规范。

技术员们齐声应答,立即分头行动。

周慕云走到电话前,直接接通邓贤的办公室:大帅,装甲钢研制成功了!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电话那头传来邓贤赞许的声音:太好了!周工,辛苦了!代我向全体研发人员表示祝贺和感谢!这是海军建设的重要突破!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周慕云听着邓贤的夸奖谦逊地说道:特别是德意志国专家施密特博士提供了关键建议。

要好好总结这次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材料的研发中。

邓贤再次指示道:另外,人才培养要跟上,不能让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明白,我们已经计划开办特种冶金培训班,由研发骨干担任教员。

挂断电话后,周慕云立即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部署批量生产和下一步研发工作。

与此同时,好消息也传到了椹川海军基地。

龙破武正在船厂视察航母船台施工进度,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对总工程师说:立即调整建造计划,装甲钢板一到货就开始安装!

船厂总工程师兴奋地搓着手:太好了!这下子舰体核心部位的防护问题解决了!我们正在发愁从哪里进口装甲钢呢!

自力更生才是根本。

龙破武看着远方意味深长地说道:靠别人总会受制于人。

就在钢铁厂取得突破的同时,椰城航空研究院也迎来了重要时刻。

第一架全金属单翼战斗机原型机——疾风-I即将进行首次试飞。

机场上,银灰色的战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流线型的机身、悬臂式机翼、可收放起落架...这架飞机的外观已经与这个时代的主流设计大相径庭,更接近二战前期的水平。

试飞员高志航正在做最后的飞行前检查。

他绕着飞机走了一圈,仔细查看每一个细节。

作为空军最优秀的飞行员,他被选中执行这次历史性的试飞任务。

天成,感觉怎么样?

总工程师周志开走过来问道,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

飞机很漂亮。

高天成看着眼前的飞机赞叹道:比我飞过的任何飞机都要先进。座舱视野良好,仪表布局合理。

记住,起落架收放要平稳,速度达到180公里每小时后再操作。

周志开不放心的嘱咐道:有任何不适立即返航。

明白。

高天成点了点头,戴上飞行帽和风镜。

在众人的注视下,高志航爬进座舱,启动发动机。

疾风-I装备的是新型旋风-II发动机,功率比之前的型号提高了30%。发动机发出平稳的轰鸣声,螺旋桨划出圆形的光晕。

地勤人员撤走轮挡,飞机开始滑行。

由于采用了前三点式起落架(这是邓贤提出的又一个超前建议),滑行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的后三点式。

到达跑道起点后,高天成推动油门,发动机咆哮着,飞机加速向前。

只滑行了不到三百米,机头就轻巧地抬起,飞机离地升空。

观礼台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和掌声。

周志开和工程师们紧张地盯着天空,手里拿着秒表和记录板。

高天成驾驶着飞机按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基本飞行动作:平飞、转弯、爬升、下降...飞机响应灵敏,操纵性能良好。

现在测试起落架收放。

高志航通过无线电报告。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这是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测试环节之一。

高天成按下起落架收放开关。

伴随着轻微的液压声,起落架平稳地收入机翼内。

飞机阻力瞬间减小,速度明显提升。

成功了!

地面上的工程师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高志航在机场上空飞了几个圈子,测试了不同速度和高度下的飞行性能。

最后,他放下起落架,准备降落。

起落架顺利放下并锁定,飞机以优雅的姿态切入降落航线,主轮轻触跑道,激起一缕青烟。

前轮随后接地,飞机平稳减速。

当高天成爬出座舱时,立即被兴奋的人群包围。

周志开紧紧握住他的手:太完美了!比预期还要好!

初步数据显示,疾风-I的最大速度达到380公里\/小时,比现役最先进的战斗机快了近100公里\/小时,升限和航程也有显着提高。

消息很快传到邓贤那里。他立即致电祝贺,并指示:立即开始小批量生产,组建第一个全装备疾风的战斗机中队。同时着手改进型的研发,目标是达到450公里\/小时的速度。

就在航空工业取得突破的同时,郑文君负责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也成果显着。

羊城大学、闽东大学、赣西大学三所高校的建设进度超前,已经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学特别注重理工科教育,实验设备和师资力量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在羊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邓贤亲自出席并发表演讲:同学们,你们是华南的未来,也是华国的未来。在这里,你们将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将来要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聚精会神地听着。

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因为华南的发展成就和先进教育理念而被吸引来的。

一个来自湘南的学生问旁边的同学:听说这里的实验室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新款,是真的吗?

何止!

那个同学自豪地回答。

有些设备比国外大学的还要先进!我表哥在德意志国留学,他说咱们学校的机械实验室比他们学校的装备还好!

课后,学生们参观了校园内的创新工场。

这是邓贤特别要求设立的实践基地,配备各种机床和设备,学生可以在这里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大帅说过,理论要联系实际,了。

工场负责人向学生们介绍。

在这里,你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设计和制作,学校会提供材料和指导。

一个对航空感兴趣的学生组已经开始设计自己的滑翔机,另一个小组则在研究改进无线电设备。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模式在这个时代的华国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也在快速发展。

儋耳州技工学校已经扩建为技工学院,开设了机械加工、电气工程、化工工艺等十几个专业,为工厂输送了大量中级技术人才。

郑文君还组织了一个特殊项目——选派优秀青年技术人员出国深造。

首批五十人已经前往德意志国和美丽国的一流大学和企业,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人学成归来后,将成为我们的技术骨干。

郑文君向邓贤汇报。

他们不仅学习技术,还建立了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这对我们长期发展非常重要。

邓赞许地点头:眼光要放长远。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投资,可能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回报,但这是强国的根基。

傍晚,邓贤来到羊城大学的教职工宿舍区,看望几位从国外聘请的教授。

德意志国物理学家穆勒教授住在一栋西式小楼里,生活条件相当优越。

感谢您远道而来帮助我们。

邓贤与穆勒教授握手并开口道: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

穆勒教授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回答:条件很好,比我预期的好得多。学生也很优秀,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基础很扎实。

我们希望建立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

邓贤看着穆勒的眼睛,语气坚定的说着。

不仅为学生提供教育,还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有这个可能。

穆勒教授认真地说道:设备和资金都不成问题,关键是营造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邓贤微笑道。

离开教职工宿舍,邓贤走在大学的林荫道上。

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学生们的欢声笑语。

不同的是,这个时空的华国大学将更早地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想到这里,邓贤的步伐更加坚定,心中的信念更加执着。

技术突破和人才培养是华南发展的双翼,只有两者同时强大,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条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步伐正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