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乾风云起苍穹 > 第337章 匠心筑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兴县城外的河道边,天刚亮就热闹得跟开了锅似的。

号子声嗷嗷叫着往天上窜:“嘿哟!抬木头哟!脚踩稳哟!”

锯木头声“刺啦刺啦”没个完,铁锤砸在木头上“哐哐”的,混着鲁琦那大嗓门:“小三!那榫头再给我削掉一丁点!差这点就卡不进去了!”

工地上,大伙儿都光着膀子,汗珠子顺着脊梁骨往下滚,掉地上“啪嗒”一下,就是个湿印子。

鲁琦套着件沾满木头屑子的短褂,眼睛熬得红红的,嗓子也哑了,可还在各个工匠堆里来回窜。

他刚走到锯木头那摊儿,就听见“啊呀”一声 —— 小李一个没留神,手指头让锯条给划了道口子,血立马就涌了出来,滴在木头上了。

“别慌!”

鲁琦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从怀里掏出块干净的布条,一把按住小李的伤口,“先摁住了!”

苏康正好拿着图纸过来,一看这情形,马上扭头喊吉果:“快!骑马回县衙,把金疮药和干净纱布拿来!”

小李疼得脑门子冒汗,嘴里还硬撑着:“鲁师傅,苏大人,不碍事,就破点皮,活儿耽误不了。”

鲁琦把眼一瞪:“啥叫耽误不了?手都这样了还咋锯木头?老实待着,等药来了包好了再说!”

苏康蹲下身,看了看伤口:“往后锯木头,左手离锯条远着点,别图快。安全最要紧,活儿啥时候都能补上。”

小李点点头,心里头感到很热乎。他以前在别的工地上,受了伤能给块破布条自己缠上就不错了,哪像现在,又是上药又是大人亲自过问的。

等吉果骑着马把药拿来,鲁琦亲手给小李清洗、上药、包扎,利索得很。

苏康则拿起小李没锯完的那块木头,试着锯了两下,然后对旁边看着的工匠们说:“大伙儿瞧好了,顺着这木纹走,手腕子别使蛮劲,这样又快又省力,还不容易伤着手。”

工匠们都凑过来看,锯木头的声音很快又响了起来,听着比刚才稳当多了。

处理完这边,鲁琦揉了揉后腰,又赶紧往做轮毂的那边去。

那水车的轮毂得做个三丈宽的大圆环,要用好几块硬木拼起来,靠榫卯卡住。

几个老木匠正对着木头疙瘩发愁呢,里头一个叫李老严的,拧着眉头说:“鲁师傅,邪了门了,这几块木头咋拼都差那么一丁点,量了好几遍,就是对不齐缝儿。”

鲁琦没急着说话,蹲下去,拿了根麻绳仔细绕着木头量了一圈,又捡了块石头在地上画了个圆,比划着说:“左边这块往右挪半寸,右边这块往下压三分。忘了?上次拼小轮子的时候就得找它的重心,这大轮子更得找准喽,差一点儿都不行。”

他指挥着工匠们调整位置,自己干脆趴在地上,眼睛死死盯着圆环的边儿,时不时伸手比划一下:“再往左来一点!对喽!稳住!再往下压点儿……好了!”

这么来回调弄了小半天,鲁琦让人再用麻绳一量,嘿,严丝合缝,正好!

他直起腰,抹了把脸上的汗,腰都有点僵了。

李老严赶紧把水壶递过来:“鲁师傅,快喝口水缓缓。”

鲁琦接过水壶“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摆摆手:“缓啥?叶片的角度还没定死呢,苏大人那边还等着信儿。”

俩人刚走到沙盘边上,就看见苏康正蹲在那儿,拿个小棍子在沙子上画水流的道道。

“鲁大哥,你来得正好。”

苏康抬起头,用小棍子指着沙盘,“叶片的角度咱再掂量掂量,我刚才琢磨,万一到了天旱水小的时候,角度要是太缓了,会不会带不动这大家伙?”

鲁琦一听,也不多话,随手抓了把沙子堆成个小坡,倒了点水模拟水流,又捡了片结实的树叶当叶片放在水流下面。

“这样……你看,叶片先照着三十度角做,水冲过来,是不是正好能卡住、带起来?要是往后水真的小了,咱们还能再把叶片调陡点,总归能让水用上劲儿。”

苏康眼睛盯着水流冲过树叶,看着它被带动,点了点头:“成!就照鲁大哥说的这个底子来!那水斗呢?我想着用竹子编,又轻便又能盛水,就是这大小得拿准了,太大了转起来沉,太小了装水少,不顶用。”

鲁琦伸出巴掌比划了一下:“这么大中不?我这就让编竹器的师傅弄几个样儿出来,明儿个就能拿来试试。”

“好!那咱们就抓紧!”

苏康一拍大腿,定了下来。

这边工匠们忙着手里的精细木工活,那边河岸上更是干得热火朝天。

好几百号青壮劳力,抡着锄头刨坝基,铁锹铲起的土块“唰唰”往竹筐里装,俩人一组,抬着沉甸甸的土筐就往岸上跑,脚下跟生了风一样。

“王大哥,咱歇会儿行不?我这胳膊都酸得不是自己的了,锄头都快抡不动了!”

一个年轻小伙拄着锄头大口喘气,脸涨得通红。

工头王大哥自己也一头汗,他抹了把脸,瞅了瞅河里,流水潺潺。

“歇啥?”

他拍了拍小伙的肩膀,“想想,等这大坝修起来,河里的水就能流到咱家地里!今年,咱们的庄稼就有指望了!你家里娃不是整天嚷着要吃新米粥吗?再咬咬牙,加把劲,就能让娃吃上了!”

小伙一听这话,眼睛立马亮了,腰板也挺直了:“对!为了娃,再干俩时辰也行!俺还能行!”

旁边的人听了都哈哈笑,干活的劲儿头更足了,号子声喊得比刚才还响。

正干得起劲,就听见远处传来“轰隆隆”的车马声。抬眼一瞧,好家伙,一溜望不到头的马车队,卷着尘土就过来了。

王刚骑马跑在最前头,扯开嗓子喊:“少爷!水泥和钢筋都运来了!头一批全在这儿了!”

这一嗓子,把工地上好多人都吸引过来了,好奇地围着看。

几个衙役从车上搬下几个麻袋,打开一个口——里头是灰扑扑的粉末,细得跟面粉差不多;另一边,则是一捆捆黑亮黑亮的铁条子,有人上手一拿,沉甸甸、硬邦邦的。

“这是啥东西?灰不溜秋的,能当石头使?”

一个老农凑过来,想伸手摸摸又不敢。

“那黑的是铁吧?这么好的铁料,不拿去打家伙事,要埋土里?这……这也太糟践了吧!”

一个打过铁的工匠看着那些钢筋,心疼得直咂嘴。

“苏大人……别是让人给糊弄了吧?这东西看着跟泥巴没啥两样,真能拿来修坝?”

人群里议论纷纷,信的少的,疑的多。

苏康看着大伙儿的反应,笑了笑,也没多解释,直接叫人抬过来一个事先做好的木头模子——方方正正的,能装下两桶料;又让两个工匠在模子里搭好钢筋架子,横竖交错,绑得结结实实。

“大伙儿看好了。”

苏康拿起铁锹,把水泥、沙子、小石子按比例混在一起,加了水,用木棍搅和成黏糊糊的一团,“这东西,叫混凝土。现在把它灌进这个带着铁架子的模子里,等它干透了,你们再看它是个啥成色。”

有人凑近闻了闻:“没啥味儿啊,跟和了沙子的泥巴差不多。”

苏康还是笑:“别急,等着看。三天后,咱们把这模子拆开,保准吓你们一跳。”

有个老石匠一直蹲在旁边瞅着,他伸手摸了摸那湿混凝土,又敲了敲那钢筋架子,嘀咕道:“这铁架子是真结实……要是这‘泥巴’真能变得跟石头一样硬,那修起来的坝,怕是比咱们凿的石头还抗冲呢!”

接下来的三天,天公作美,大太阳暴晒着。

工地上的人路过那个放着混凝土模子的地方,都忍不住要多看两眼,有人还会偷偷用手摸一下,感觉它一点点变硬。

到了第三天头上,拆模的时候到了。

几乎整个工地的人都围了过来,挤得里三层外三层的。

赵龙第一个上前,拿着家伙,小心地把木模的卡子撬开,拆下第一块板——一块灰白色、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东西露了出来,表面光溜溜的,比普通青石还平整。

赵龙伸手敲了敲,“咚咚”响,声音清脆,跟敲好石头一样。

他又使劲掰了掰,那混凝土块纹丝不动,连个印子都没留下。

“俺的个亲娘!真……真变成石头了!”

赵龙激动得声音都打颤了,手在那硬邦邦的混凝土块上摸了又摸,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旁边的老石匠赶紧挤过来,拿出小锤子这儿敲敲,那儿敲敲,听着那实诚的声音,眉毛一扬,大声说:“好家伙!这硬度,比俺们一锤一凿打出来的青石还硬实!你们看这面,多平!盖房子连打磨的功夫都省了!”

“神了!苏大人真神了!这东西太管用了!”

“有这好东西,修大坝还怕啥洪水!以后盖房铺路都能用啊!”

“再也不用全指着开山放炮取石头了,省多少事啊!”

人群一下子炸开了锅,欢呼声响成一片,之前的怀疑全没了,只剩下兴奋和期待。

那老石匠走到苏康身边,用力拍了拍他肩膀,声音有点哑:“苏大人,俺干了四十多年石匠,没见识过这么神的好材料!有这东西,咱们这水车、这大坝,只要地基打牢靠,能用几辈子!”

旁边的鲁琦、鲁钰这些从武陵就跟来的人,看着这场面,互相笑了笑,没啥太大反应,连吉果、阿强、柳青和王刚这些人,也都一脸的平静。

这情景,他们在武陵见得多了,早就习惯了,他们对苏康,那是一百个放心。

苏康笑着对大伙儿说:“既然大家都瞧见了,这东西确实好用,那咱们就更没得说了!甩开膀子干!先把大坝的根基打牢实,再把这大水车稳稳当当地立起来,争取早点让咱们大兴县的地都喝上水,让老少爷们早点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