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峪一役,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大衍西境的战局。那支由“火罗教”精锐教徒、部落法师及堪舆高手组成的特殊小队,本是西域联军寻找“星陨珏”最关键的力量——他们手握前朝星图残卷、掌握着开启地穴的秘法,是联军主帅眼中“拿到圣物的钥匙”。可谁也没想到,这支被寄予厚望的精锐,竟在距离目标仅一步之遥时,被谢景宸率领的三百铁鹞子突袭全歼。
消息传回西域联军主营时,主帅乌斯部首领帖木儿正摩挲着一枚从林逵遗物中搜出的青铜残片,听闻小队全员覆没、星图与秘法可能落入大衍之手,他猛地将青铜片砸在案上,怒吼声震得帐内烛火摇曳:“废物!一群废物!本以为派去的是猎鹰,没想到是送命的羔羊!”
帐下将领面面相觑,无人敢接话。他们都清楚,这支小队的覆灭,不仅斩断了寻找星陨珏的唯一线索,更让联军的战略部署彻底打乱——原本计划让小队找到地穴、取出圣物后,再以圣物之力加持军队,一举攻破玉门关。如今“钥匙”没了,路径断了,再强行攻城,面对的便是王贲老将军早已加固的铁壁防线,只会徒增伤亡。
更让帖木儿焦虑的是,大衍朝廷一旦得知星陨珏的秘密,必然会增派重兵死守黑水峪,到那时,圣物将彻底与西域无缘。加之联军久攻玉门关不下,粮草消耗日益加剧,将士们思乡情切,士气早已跌至谷底。几次试探性进攻,都被守城将士轻易挫败,连城墙的一块砖都没能撼动。
几番权衡利弊,帖木儿纵然心中万般不甘,也只能在深夜召集核心将领,咬着牙下达了撤军的命令:“传令下去,三更造饭,五更拔营,沿原路退回西域!留一支轻骑殿后,防止大衍军队追击!”
当第一缕晨光洒向玉门关时,守城将士惊喜地发现,城外那片绵延数十里的西域联军营寨,竟在一夜之间空空如也。营寨内遍地狼藉,散落着破损的帐篷、丢弃的兵器和尚未熄灭的篝火余烬,显然是仓促撤军留下的痕迹。
短暂的死寂后,玉门关城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敌军撤了!我们胜利了!”将士们扔掉手中的兵刃,相互拥抱、欢呼雀跃,劫后余生的狂喜淹没了每一个人。百姓们也纷纷涌上街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而在这场近乎戏剧性的解围中,那个洞察先机、千里奔袭、并亲手斩断敌军命脉的年轻人——谢景宸,无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众人心目中力挽狂澜的英雄。
尽管他最初是以“戴罪之身”来到边关,不少将士起初对这位京城来的贵公子还带着几分审视与怀疑,但边军将士最重实绩。谢景宸在黑水峪一役中展现出的胆魄、智谋和那份与京城纨绔截然不同的杀伐果断,彻底征服了这些百战老兵。
有人亲眼目睹他身先士卒,长剑出鞘间斩杀数名火罗教教徒;有人亲眼所见他在敌军突袭时镇定自若,迅速部署阵型反击;更有人听闻他仅凭沿途打探的消息,便精准推断出敌军的真正目标。军中向来崇拜强者,一时间,“谢世子”之名在玉门关内外广为传颂,声望急剧攀升。
“谢世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胆识,真是虎父无犬子!”
“若不是他冒死送来情报,我们还被蒙在鼓里,哪能这么容易击退敌军!”
“黑水峪那一战打得漂亮!三百人灭了敌军上千精锐,这等战绩,放眼整个边军也没几人能做到!”
这些发自内心的赞叹,如同潮水般涌向谢景宸。就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王贲老将军,也时常在军中提起他,语气中满是赞赏:“谢世子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将来必成大器!”
镇西将军王贲在给皇帝的捷报与密奏中,更是毫不吝啬赞赏之词。他详细陈述了谢景宸如何冒死从京城千里驰援、如何精准推断敌军意图、如何亲率奇兵突袭黑水峪立下奇功的整个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位年轻世子的认可与推崇,称其“忠勇智略,实乃年轻一辈之翘楚,于国难之际,确有扭转乾坤之功”。
五皇子李谦这一路与谢景宸同行,多次深夜长谈,对其见识谈吐、心性人品深为折服。他本就因母族不显而在朝中势单力薄,一直渴望能结交有识之士,如今见谢景宸既有才华又重情义,心中已将其引为可深交的栋梁之才。他在私下写给父皇的请安信中,亦多次提及谢景宸的功劳与不凡,言语间不乏推崇之意。
捷报与密奏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星夜传回京城。那封标注着“十万火急”的捷报,在抵达皇城的第一时间,便被送进了皇帝的御书房。
“玉门关大捷!西域联军溃退!”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点燃了沉寂已久的京城。酒楼茶肆内,说书人唾沫横飞地讲述着边关将士的英勇事迹;街谈巷议中,百姓们争相传颂着胜利的喜讯;就连平日里门禁森严的王公贵族府邸,也纷纷张灯结彩,庆祝这场保卫家国的胜利。
而当那封来自王贲老将军、盖着火漆印的密报呈递至御前时,已是深夜。皇帝身着常服,在灯火通明的御书房内细细阅罢,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沉默了许久。
密报中详实的战况、对谢景宸功劳的确凿描述,尤其是关于“黑水峪地穴”与“星陨珏”线索的汇报,像一块块沉重的砝码,压在了帝王心术的天平上。谢景宸擅自离京的抗旨之过,在这实实在在、甚至关乎国运的功劳面前,似乎显得不再那么不可饶恕。
皇帝心中清楚,谢景宸此举虽有违君命,却也是出于一片忠君爱国之心。若不是他及时送来情报,若不是他奇袭黑水峪挫败敌军阴谋,玉门关能否守住还是未知数,星陨珏更可能落入西域之手,届时后果不堪设想。
“传旨。”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听不出太多波澜,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玉门关守军,按功论赏。镇西将军王贲,指挥若定,调度有方,加封太子太保,赐黄金百两,绸缎千匹。五皇子李谦,监军辅佐有功,安抚将士得力,赐亲王双俸,额外赏良田千亩,府邸一座。”
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下方垂首恭立的几位心腹重臣,缓缓道:“靖安侯世子谢景宸,虽行为有差,擅离驻地,触犯国法。然其心系社稷,于国难之际挺身而出,洞察先机,献策建功,力挫敌谋,于玉门关解围确有殊勋。朕念其忠勇可嘉,功绩卓着,着,功过相抵,前事不究。令其随王贲部,一同班师回朝,另有任用。”
这道旨意,如同一声敕令,宣告了笼罩在谢景宸和靖安侯府上空的阴云暂时散去。他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官职封赏,但“功过相抵,前事不究”这八个字,以及“班师回朝”的许可,已是当下最好的结果。这意味着他彻底洗脱了之前的嫌疑,赢得了巨大的声望,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光明正大地、风风光光地回到京城,回到那个与他并肩作战、苦苦支撑的盟友身边。
消息传到依旧被无形目光注视着的靖安侯府时,殷璃正在书房整理与沈墨往来的密信。当谢忠神色激动地将皇帝的旨意禀报给她时,她手中的狼毫笔“啪嗒”一声掉落在宣纸上,晕开一片墨痕。
一直紧绷的心弦骤然松弛,强忍多日的泪水终于不受控制地滑落,顺着脸颊滴落在衣襟上,却是喜悦与骄傲的泪水。她知道,他们成功了!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在重重困境之中,谢景宸凭一己之力,杀出了一条生路,也为他们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郡主,世子终于可以回来了!”谢忠也难掩激动之情,声音带着哽咽。这些日子,侯府上下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如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殷璃抬手拭去泪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中却依旧带着一丝清醒的警惕:“忠叔,传令下去,侯府上下不可过于张扬。景宸虽能回来,但京城的局势依旧复杂,李弘绝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还需谨慎行事。”
“老奴明白!”谢忠躬身应道。
接下来的半月,殷璃一边密切关注着边关大军班师回朝的动向,一边加紧整合京城的力量。她通过沈墨的暗桩,进一步联络了朝中忠于前太子的老臣,又与顾九章联手,暗中收集李弘的罪证,为谢景宸回朝后的布局做着充分的准备。她知道,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更大的博弈还在后面。
半月后,凯旋的队伍终于抵达京郊三十里处的驿馆。按照朝廷规制,大军需在此休整一日,次日再入城受赏。
消息传回京城,百姓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涌向城郊,想要提前一睹得胜之师的风采。朝廷也派出宰辅率领百官前往驿馆郊劳,一时间,驿馆外旌旗招展,鼓乐喧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凯旋的大军从驿馆出发,缓缓向京城进发。队伍前方,是手持仪仗的禁军士兵,旌旗猎猎,锣鼓喧天;中间是身披铠甲、精神抖擞的边军将士,他们虽然面带疲惫,却个个眼神坚定,充满了胜利的自豪;队伍后方,是运送战利品和粮草的马车,缓缓前行。
京城百姓万人空巷,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道路两旁,商铺悬挂起红色绸带,孩童们追逐着军队的马蹄,手中挥舞着简易的小旗,口中高喊着“欢迎将士凯旋”的口号。酒楼茶肆的伙计们也纷纷探出头来,向队伍抛洒着花瓣和彩纸,欢呼声、喝彩声震彻云霄。
在队伍中,那个端坐于高头大马上的年轻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谢景宸身着一身洗得发白却依旧笔挺的劲装,腰间悬挂着那把陪伴他征战黑水峪的长剑,身姿挺拔如松。塞外的风沙磨砺了他的面容,让他略显清瘦,却也更显坚毅沉稳,眼神锐利如鹰,再也不见往日京城贵公子的青涩与浮躁。
关于他千里送信、智破敌谋、奇袭黑水峪的故事,早已被说书人编成段子,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此刻得见真人,百姓们更是激动不已,纷纷踮起脚尖,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
“那就是靖安侯世子谢景宸吧?果然是一表人才!”
“听说他年纪轻轻就立下了大功,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有这样的忠臣良将,我们大衍何愁不兴!”
赞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谢景宸勒马缓行,对着两侧的百姓微微颔首致意,脸上带着温和而坚定的笑容。他知道,这份荣耀不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那些在边关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属于那些在后方默默支持他的人。
殷璃站在离迎接队伍稍远的一处阁楼之上,凭栏远眺。她身着一袭素雅的淡蓝色衣裙,鬓边仅簪着一支白玉簪,容颜清丽,气质温婉。看着那个在阳光下英姿勃发、备受瞩目的身影,她的脸上露出了复杂而由衷的笑容,有欣慰,有骄傲,更有历经劫波后的如释重负。
这些日子,她独自支撑着靖安侯府,应对着李弘的明枪暗箭,承受着朝堂的压力,心中的担忧与思念从未停止。如今,那个让她牵挂的人终于回来了,平安无恙,带着荣耀与声望,重新站在了她的面前。
仿佛心有灵犀,马背上的谢景宸似有所感,目光越过喧闹的人群,精准地落在了阁楼那道倩影之上。四目遥遥相对,千般担忧、万般思念、千言万语,都在这无声的凝望之中得以慰藉。他看到她眼中的泪水,看到她脸上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
凯旋的队伍缓缓驶入京城,直奔宫门而去。宰辅率领百官在宫门外迎接,向王贲、谢景宸等人表示祝贺。谢景宸与王贲、李谦一同下马,向百官拱手致意,随后在禁军的引导下,步入皇宫,准备面见皇帝。
殷璃看着队伍远去的背影,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眼神变得愈发坚定。她知道,凯旋的荣耀如同璀璨的烟火,虽然耀眼,却转瞬即逝。谢景宸携不赏之功与鼎盛声望归来,无疑极大地改变了京城的势力格局,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三皇子李弘绝不会善罢甘休——他精心策划的西域阴谋被挫败,图谋的兵权未能到手,如今谢景宸声望日隆,成为了他争夺储位的最大障碍,他必然会不择手段地进行反扑。黑水峪地穴的秘密尚未完全揭开,星陨珏的阴影依旧笼罩在所有人的心头,而皇帝那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更是最大的变数——他对谢景宸的“重用”与“亲近”,究竟是真心赏识,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制衡与利用?
这场凯旋,并非终点,而是另一场更为凶险的博弈的开始。殷璃深吸一口气,转身走下阁楼。她必须尽快回到侯府,等待谢景宸面圣归来,与他一同商议对策,应对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京城的暗流,已经因为这场凯旋而变得更加汹涌,一场新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