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我为国家献科技 > 第378章 激活并扩大基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批宇航员开始执行下一阶段任务。

他们穿着新一代轻质航天服,脚步在沙地上留下细碎的印记。

身旁,几十台AI协作机器人安静地跟随,金属外壳在阳光下闪烁冷光。

“基地核心模块通电正常。”

“生命维持舱开始升温。”

“氧合循环系统启动。”

通讯频道里,声音此起彼伏。

随着一连串确认信号,尘封的舱门缓缓开启,

火星基地的内部灯光亮了起来——

温暖的、柔和的白光,把这片异星荒原染上了一点家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是一场安静的奇迹。

机器人们伸出机械臂,把预置的栖息舱模块一一连接。

每一个舱体都能自动充气、锁定、校准,

连接口喷出淡淡的气雾,

在低重力环境下汇成一圈微光。

宇航员们配合着指令,稳稳扣上最后一个舱体。

“空气循环网建立完成!”

“内部压力稳定!”

当最后一段数据变成绿色,

指挥官低声说:“我们拥有了火星的第一个家。”

舱门打开的那一刻,

一阵温暖的气流迎面而来。

那股气味,混合着氧气、湿度和一点点植物的清香——

生命的气息。

核心生物舱的灯光缓缓亮起,

植物培养箱里,绿色的嫩芽正从培育槽里探出头来。

这不是地球的植物,而是由大夏科研团队基因改良的“红砂苔藓”,

能在低气压下进行光合作用。

“光照指数稳定。”

“人工重力模拟成功。”

“氧气含量达到百分之十九。”

几位宇航员同时摘下头盔,

吸了一口气。

那一刻,所有人都笑了。

这不是冷冰冰的胜利数据——

这是生命的呼吸。

外面,机器人们依旧在忙碌。

运输车沿着基地外环移动,

自动展开防辐射盾板;

几架无人飞行器在低空巡航,

把太阳帆供能模块调向最佳角度。

地面工程师对着通讯频道汇报:

“外环能量网连接完毕,温控系统启动。”

“火星温度上升——当前零下二十七度,预计八小时后进入稳定区。”

伍思辰在太空城远程监控中心看着数据流,

目光微微一动,声音平稳:

“很好,让那里的光一直亮着。”

夜幕降临时,火星基地亮了。

一圈柔和的灯光环绕着圆形的舱体,

像一颗星星落在了红色沙海中。

从轨道望去,那片微光极其渺小,

却又坚定无比——

它宣告着:

火星,不再是死寂的世界。

基地的外墙上,自动喷绘系统完成了最后一道标志。

在微光中,出现了六个大字:

“大夏·曙光基地。”

舱内,航天员们围坐在工作台前,

视频连线另一端是地球的太空城。

伍思辰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

他看着那群疲惫又兴奋的面孔,

微微一笑。

“你们完成了历史上最浪漫的一次连接——

让光与生命,在另一颗星球重逢。”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而坚定:

“继续扩大基地。

从现在开始,火星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人类的未来。”

画面切回外太空。

轨道母港闪耀着恒星的光,

能量流沿着光桥持续传输。

红色的星球,

在宇宙的黑暗中,

亮出了属于自己的微光。

那是人类文明第一次,在异星——

创造出可呼吸的空气,可点亮的家园。

【鹰酱·白宫·全球危机会议】

凌晨三点半。

总统办公室的墙壁上,

屏幕正播放那段被各大媒体称为“火星奇迹”的直播画面。

视频中,

大夏的宇航员正摘下头盔,在火星基地里呼吸空气,

背景是那片发着光的“曙光基地”。

没人说话。

空气沉闷得像被掐住了喉咙。

总统慢慢放下咖啡杯,

指尖颤抖。

“确认了吗?这是……真实画面?”

航天署署长低声回答:“确认无误。

他们在火星上建立了自给生态系统,

植物存活,氧气循环稳定。”

部长忍不住低吼:“这意味着什么?”

署长抿了抿嘴角,

“意味着他们把生命,

从地球送到了另一颗星球。”

整间会议室鸦雀无声。

过了很久,总统开口:

“他们在做的,不只是航天。

他们在创造文明。”

【欧联·能源与航天危机委员会】

议会大厅灯火通明。

巨大的投影屏上,是那一座亮起的火星基地。

红色的沙海,柔光环绕。

法国部长失声道:“他们在火星种出了植物?”

“是的。”德国代表的声音干涩。

“红砂苔藓,能进行光合作用。

他们把生态系统带上了火星。”

“那……我们呢?”

“我们连月球温室都没建完。”

会议陷入漫长的死寂。

有人颤声说:“

我们花几十年研究‘如何登陆’,

他们已经在那儿‘如何生活’。”

【纽约·《经济学人》特别报道】

杂志封面是一张卫星照片——

火星上那圈亮着光的基地,

标题是:

《第二个地球,不属于西方》

社论中写道:

“这不只是科技差距,

这是生存体系的重构。

大夏不仅离开了地球,

他们还带走了‘生命的定义’。”

【伦敦·bbc深夜特别节目】

主持人盯着屏幕上的影像,

火星基地内温度回升,

空气流通,植物吐露氧气。

他艰难地笑了笑:“

他们在火星呼吸,而我们……

还在为能源账单发愁。”

评论区一片爆炸:

“我们过去引以为傲的文明,被他们写成历史。”

“他们不再是追赶者,而是造世界的人。”

“他们在新星球建家,我们还在旧地球吵房价。”

【东京·防卫能源省】

会议室里,光线冷得刺眼。

大臣面色苍白。

助理汇报道:“大夏‘曙光基地’已全面运转,

氧气循环稳定,人类首次在异星实现封闭生态。”

大臣颤抖着喃喃道:

“封闭生态……那就是新世界的胚胎。”

另一人低声补充:“他们开始殖民行星了。”

“殖民?不。”

大臣苦笑着摇头。

“那不是殖民,那是重启。”

【巴黎·梵蒂冈联席研究院】

几位神学家静静地坐在电视前,

火星上那一抹光芒在他们的眼中反射。

一位白发神父缓缓开口:

“上帝用七天创造世界,

他们用十年,点亮另一颗星球。”

另一位神学家沉声道:

“也许,他们才是真正学会了‘创造’。”

【华尔街·金融晨报】

头版头条:

“地球经济,无法衡量的文明价值。”

评论员语气中带着颤抖:

“他们已经摆脱能源、重力、环境的束缚。

我们的所有体系——贸易、市场、竞争——

都停留在地表。

而他们,在建第二个地球。”

【社交媒体爆炸】

#火星生态#曙光基地#第二地球

连续三天霸榜。

网友留言:

“他们成功在火星呼吸,我们还在地球污染。”

“原来‘星际移民’不是好莱坞,是新闻联播。”

“太阳的光先照亮东方,现在照亮火星。”

有人写下这样一句话,被转发了上千万次:

“这不是一国的胜利,

这是旧世界被迫仰望新世界的黎明。”

而在此刻,

地月轨道上的太空城中,

伍思辰望着火星传回的影像,

那一片光环,那一簇绿意,

在他眼中静静跳动。

助手低声汇报:“全球震动,西方舆论彻底失控。”

伍思辰淡淡一笑:

“他们震惊,是因为他们以为这只是科技。

可这,从一开始,就是文明的重启。”

他抬头,目光穿透玻璃穹顶,

望向那颗逐渐闪耀的红色星球。

“火星——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