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茶中往事,笔下姻缘 > 第232章 配方精简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知意把干桂花从纸上轻轻拨开,那“信”字的末笔还被花瓣压着。她没再写下去,合上笔记本,放进木箱。天刚亮,院子里的石桌还带着夜里的凉气。

她起身烧水,水开后泡了一杯老茶。热气升起来的时候,小林和陈阳到了桂语斋后院。裴砚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岁时广记》。

沈知意把昨晚写的那页纸拿出来,上面是“未寄出的信”四个字。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有些话不必说尽,有些力不必显形。”她指着这行字说:“我们只留三个微萃取成分。”

小林问:“哪三个?”

“安神、护目、调息。”她说,“别的都去掉。”

陈阳翻开记录本:“原来的配方有七项科技添加,现在只剩三项,还能起效吗?”

沈知意说:“我们要的是让人安静下来,不是治病。只要情绪能被接住,就够了。”

三人摊开原料清单。沈知意在纸上写下“三留三去”。留桃溪本地草本,留手工工艺,留节气逻辑。去非本土植物,去机械流程,去标签化科技说明。

小林看着清单说:“清明款主料用明前茶青,加山野薄荷和嫩桑叶,怎么样?”

陈阳点头:“薄荷清头目,桑叶润燥,配明前茶刚好。”

沈知意说:“辅料里保留微量缓释微囊技术,养分慢慢释放。但包装上不写,冲泡时不提。”

小林记下:“用户只知道这是手工茶,不知道背后还有控制释放的技术。”

陈阳说:“可他们要是问起来呢?不说清楚,会不会觉得我们在隐瞒?”

沈知意说:“我们没隐瞒。茶是真的,工艺是真的,产地也是真的。科技只是帮手,不是主角。”

裴砚翻动手里的书,翻到一页停下:“古人炒茶讲究火候,说‘火入肌理而不露焰’。我们现在做的,也该这样。效在其中,人看不见。”

小林抬头:“就像灯丝通电才会亮,但我们只看到光。”

沈知意说:“对。科技藏在过程里,不在纸上。”

她起身走进厨房,取出新采的茶青、薄荷、桑叶。三人开始配比。第一次试制,按五克茶青、一克薄荷、半克桑叶的比例混合。沈知意亲手炒制,锅温控制在七十度,慢火翻炒二十分钟。

炒完后晾凉,装进棉布袋。小林称重记录,陈阳拍照存档。第一批样茶完成,共十二包。

当天夜里,沈知意回到祖屋。桂花树下摆着老桌子,阿斑已经蹲在案边。她铺开纸,继续写手稿。

她写道:“那年春寒,信纸未封,只折成一只船,搁在窗台。风吹走了它,却把字句留在心里。”

写完这段,砚台还是温的。阿斑蜷在她脚边,尾巴轻轻扫过地面。

次日清晨,沈知意采了新炒的“本源·清明”样茶,带回桂语斋。她烧水冲泡,第一杯自己喝。

茶汤澄澈,入口清润。叶底浮现出极淡的银丝纹路,像旧信纸折过的痕迹。

裴砚这时走进来。他没说话,接过第二杯茶慢慢喝完。放下杯子时,他说:“这味道,像小时候祖母晒在竹匾上的药香。”

小林惊讶:“你闻到了药香?可里面没加任何药材。”

陈阳也尝了一口:“我倒觉得像雨后的竹林味。”

沈知意看着杯中茶叶:“看来金手指还在。”

小林说:“而且比以前更清晰了。以前纹路模糊,现在能看清形状。”

陈阳问:“是因为配方简单了吗?”

沈知意说:“可能太复杂的成分会干扰茶效。现在只剩下最核心的东西,反而让力量显现得更干净。”

裴砚说:“就像水清了,影子才看得见。”

三人决定启动首版工艺手册编写。重点是怎么让科技隐形。

沈知意提出要求:所有温控设备必须藏在墙内或地下,操作间不能出现显示屏;炒茶锅用老木把手包裹金属杆;制茶人统一穿素麻衣,工具用竹篮盛放。

每批茶附一张手写卡,只写三项信息:采摘时间、产地、制茶人姓名。其余什么都不标。

小林担心:“消费者看不懂怎么办?现在人都习惯扫码看详情。”

陈阳也说:“万一有人质疑我们没有检测报告?”

沈知意说:“真正懂茶的人,喝一口就知道真假。不懂的人,看一百页说明也不明白。”

裴砚从书里抽出一页:“这里讲古人制香,说‘形隐则气聚’。东西藏得好,力量才不会散。”

小林想了想,说:“我们可以拍一段视频,只拍手采茶、锅炒茶、纸包茶的过程。不说话,只有声音。”

陈阳补充:“最后画面定格在一杯茶上,出现一行字:桃溪的茶,本来就是这样。”

沈知意点头:“就按这个方向做。”

他们开始拟定工艺守则。沈知意执笔写下第一条:所有现代设备不得外露,违者返工。

第二条:制茶全程禁用塑料器具,金属部件必须包裹天然材料。

第三条:每批茶限量九十份,超时不采。

写完三条,她停笔问:“还有什么要加的?”

小林说:“要不要规定制茶人必须静心半小时再开工?”

陈阳摇头:“太难执行。不如改成‘开工前焚一炉沉水香’,让大家自然静下来。”

沈知意写上第四条:制茶前焚香净手,香材仅限桃溪本地松枝与柏叶。

手册初稿完成,共十二条。沈知意收起纸张,放进木箱。箱底的手稿静静躺着,新的字迹还没出现。

傍晚,她独自回到祖屋。阿斑跳上书架,碰落一片干桂花。她没去捡,站在桂花树下看了一会儿。

风来了,几片花瓣落在她的肩上。她伸手摸了摸背上的茶篓,里面放着明天要去的采茶路线图。

裴砚离开桂语斋后,沿着河岸往书坊走。走到河埠头,他停下脚步。水面映着晚霞,他望着桃溪上游的方向,嘴里轻声说:“这一泡茶,是要让人记得什么。”

小林坐在电脑前整理实验记录。数据表格填满了屏幕。他保存文件,打开群聊,发了一句:“明天进山采薄荷。”

陈阳在白板前站了很久。他拿起板擦,划掉原来写着“科技标注”的那一栏。重新写下五个字:入口即知,何必多言。

沈知意站在院子里,抬头看桂花树。枝条安静地伸展着,没有多余的叶子,也没有多余的花。她转身进屋,把新稿放进木箱。

第二天一早,阳光照进院子。石桌上留着昨夜用过的茶具,杯底还有一点残茶。阿斑蹲在桌角,盯着空杯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