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茶中往事,笔下姻缘 > 第233章 试验频受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光刚亮,桂语斋后院的炒茶锅已经预热。沈知意把新采的明前茶青倒进锅里,火候调到六十八度。小林站在一旁记录温度变化,陈阳拿着秤盘称量薄荷叶。

第一锅茶出锅时颜色翠绿,香气清冽。三人泡了茶试喝。茶汤入口干净,但没有回甘,也没有情绪波动。

“这次连纹路都没出现。”陈阳看着杯底,茶叶平躺着,像被水泡散的纸片。

沈知意没说话,把残茶倒进陶罐,贴上标签写“一号样”。她转身打开木箱,取出昨天写的笔记。上面写着“三留三去”,字迹清晰。

小林翻着数据表:“我们去掉的不只是成分,是不是也去掉了触发金手指的东西?”

陈阳摇头:“不能回头。我们要做的是天然茶,不是靠科技维持效果。”

沈知意合上本子:“再试一次。主料不变,只调辅料比例。”

第二锅开始炒制。这次薄荷减量,桑叶也减少半克。锅温保持在七十度。炒完晾凉后装袋,编号二号样。

冲泡时,裴砚来了。他没坐下,只站在桌边看他们动作。茶汤端上来,他喝了一口,放下杯子。

“薄荷太重。”他说,“压住了茶本身的气息。”

小林尝完皱眉:“是有点刺鼻,像是药水味。”

陈阳盯着杯子:“可如果不加,护目的作用就没了。”

沈知意把茶渣收进第二个陶罐。她走到灶台边洗杯子,水声哗哗响。阿斑从屋檐跳下来,蹭到她脚边。

“你们太想让它有效。”裴砚忽然说,“昨晚你写手稿的时候,阿斑睡着了。前两天它都醒着看你写。”

沈知意停下擦杯子的手。

“也许这茶要的不是控制,而是自然发生。”裴砚说完,拿起外套准备走。

“等等。”沈知意抬头,“你是说……我们太用力了?”

裴砚点头:“火候不到,别强求。”

他离开后,四人重新围坐石桌。沈知意拿出一张新纸,画了个表格。横栏是三次试制编号,竖栏分三项:口感、纹路显现、饮者反应。

小林填数据:“第一次,口感清润,纹路模糊,无情绪反应;第二次,薄荷过重,无纹路,不适感明显;第三次……根本没形成结构。”

陈阳指着第三行:“纹路是从银丝变成断点,再到完全消失。说明什么?”

“说明配比破坏了某种平衡。”沈知意说,“但我们不知道这个平衡是什么。”

小林低声说:“会不会是少了那个缓释微囊技术?虽然我们不想提,但它确实让成分稳定释放。”

陈阳反对:“那就不是极简了。我们要证明不用这些也能成。”

“我不是要加回去。”小林急了,“我只是说,不能假装它不存在过!”

沈知意抬手打断:“现在不争论对错。我们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激活金手指。能,就留下;不能,就换。”

她撕下表格贴在墙上:“从今天起,每试一次就记录一次。不管结果多差,都要存样。”

下午又做了第三次试验。桑叶换成嫩竹心,微量添加野菊丝。炒完冲泡,茶汤偏黄,入口微涩。

四人依次喝完。没有人说话。

沈知意低头看杯底。茶叶之间浮现出几道短纹,像是断裂的线,一闪即逝。

“有!”小林猛地站起来,“刚才我看到了!一点点银色痕迹!”

陈阳凑近杯子:“我也看见了,但马上就散了。”

沈知意把茶渣倒进第三个陶罐,写下“三号样:纹初现,未稳”。

她转身走进厨房,烧水泡了一壶老茶。不是试验用的配方,是以前剩下的桂语茶。她给每人倒了一杯。

“先歇会儿。”她说。

四人安静喝茶。窗外下雨了,打在桂花树上发出沙沙声。

沈知意开口:“桃溪以前有个规矩,春分采茶前要祭山。老人说,人心敬,茶才灵。”

小林抬头:“我们现在也算在‘祭’吧?一次次试,也算诚心。”

陈阳苦笑:“可茶不认我们。”

“它认的。”沈知意说,“只是我们还没找到对的方式。”

晚上九点,其他人走了。沈知意回到祖屋,在桂花树下铺开纸。阿斑跳上桌子,蜷在砚台旁边。

她提笔写:“有些路走偏了,不是错,是雾还没散。”

写完这句话,砚台还是温的。风从窗缝吹进来,纸角轻轻抖动。阿斑打了个哈欠,把头埋进前爪。

第二天清晨五点半,沈知意已经在后院。她检查炒锅,确认温度传感器正常。小林六点到,手里拿着昨晚整理的记录。

“四号样准备好了。”他说,“桑叶减半,加一撮干野菊丝,主料比例不动。”

陈阳七点赶来,带了一包新采的竹心。他说村东李婆婆给了建议,说清明茶最怕杂味,辅料宁少勿多。

第四次试制开始。沈知意亲自掌火。锅温控制在六十九度,翻炒速度放慢。二十分钟后出锅,茶叶色泽偏深,香气柔和。

装袋编号,冲泡。

四人围桌而坐。茶汤呈淡金色,入口清爽,尾韵带一丝甘甜。

沈知意盯着杯底。过了几秒,叶脉间浮现出细碎银光,像被风吹散的星点,断断续续连成半条线。

“出现了!”小林声音发颤,“这次比昨天长!”

陈阳伸手碰杯子:“温度还没降,纹路还在动!”

沈知意没动。她看着那半截银线,慢慢沉下去,最后消失在叶底。

“不稳定。”她说。

小林却笑了:“但它出现了两次。说明方向没错。”

陈阳点头:“至少证明,去掉科技成分后,金手指还能启动。”

沈知意起身收拾茶具。她把残茶倒进第四个陶罐,写下“四号样:纹再现,仍断”。

她转身看向炒茶锅。

“再试一次。”她说,“这次我全程控火,不换人。”

小林打开记录本:“要不要调整配比?”

“不动主料。”沈知意说,“只改野菊丝的量,加五厘。”

陈阳问:“万一还是断呢?”

“那就继续试。”沈知意把锅刷干净,“一锅一锅来。”

水开了。蒸汽从壶嘴喷出,打湿了她的袖口。她把新一批茶青倒进锅里,左手扶锅柄,右手拿铲。

火苗在炉膛里跳动。锅底温度显示六十九度。

小林站到记录板前。陈阳蹲在灶边观察火势。沈知意低着头,眼睛盯着茶叶翻滚的状态。

第一片叶子卷曲时,她微微压低铲子角度。第二片变色,她调小了半格火力。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炒制进行到第十八分钟。

突然,锅边传来一声轻响。是铲子碰到了锅沿。沈知意手腕一抖,一片茶叶飞出来,落在灶台上。

她没停手。继续翻炒。

二十分钟整,她把茶倒进竹匾摊晾。茶叶颜色均匀,香气内敛。

装袋,编号五号样。

冲泡时,四人都屏住呼吸。热水注入,茶叶舒展。茶汤澄澈,泛着浅金光泽。

沈知意端起杯子,慢慢放下。她的眼睛死死盯着杯底。

银丝出现了。比之前更清晰,从叶柄延伸出一小段,像被风吹直的细线。

还没等她说什么,那线条忽然晃动,断成两截,缓缓沉入茶底。

房间里很静。

小林张了张嘴,没发出声音。

陈阳伸手摸了摸额头,全是汗。

沈知意放下杯子,走到灶台前。她拿起炒锅的备用铲,放在阳光下看了看。

然后她转身,把新一批茶青放进锅里。

火重新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