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那番恩威并施、直白到近乎残酷的话语,如同冰水混合着火焰,浇灌在林薇的心头。生与死,荣与辱,皆在对方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又取决于她此刻的回答。
大殿内死寂无声,唯有那无处不在的龙涎香气,甜腻得令人窒息。
林薇站在原地,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丹墀之上那两道目光的重量——冰冷、审视,带着帝王独有的、视众生为棋子的绝对掌控感。那目光中,或许有一丝对她能力的欣赏,但更多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对“有用工具”的冷酷评估。
她没有立刻回答。
并非犹豫,而是在飞速地权衡,在组织语言。她知道,任何仓促的、情绪化的回应,都可能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她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武则天。那双眼眸中,没有恐惧,没有愤怒,也没有即将获得赦免的狂喜,只有一种历经波澜后的沉静与……一种不容折辱的坦然。
“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林薇开口,声音清晰而稳定,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臣之性命,确系于陛下之手。臣今日所有,亦源于陛下恩赐。”
她首先承认了武则天话语中的事实,这是一种姿态,表明她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和处境。
但紧接着,她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恭敬,却多了一份不卑不亢的坚持:
“然,臣斗胆,想向陛下陈情一二。”
武则天眉毛微挑,似乎对她的“斗胆”有些意外,但并未阻止,只是用眼神示意她继续。
“臣自幼流落,于所谓亲族,毫无记忆,更无牵连。”林薇的目光清澈,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坦诚,“王皇后于臣,不过是史书上一个陌生的符号,一段听闻的悲剧。臣对她,并无孺慕之情,亦无……切齿之恨。”
她直接点明了关键!表明自己对那位血缘上的“母亲”并无感情,试图从根本上消解“复仇”的动机。
“臣之所学所行,所思所想,皆成形于江湖,锤炼于边关,得益于狄公教诲,最终……为陛下所用。”她将自己的成长轨迹与“前朝”彻底剥离,强调是武周的环境塑造了如今的她。
“臣之心志,不在私仇,而在天下。”林薇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定,“臣愿效忠的,是一个强大的、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周帝国。臣愿追随的,是能够带领帝国走向强盛的……明君。”
她巧妙地将“效忠”的对象,从武则天个人,转向了“大周帝国”和“明君”这个概念。这既表达了忠诚,又隐含了一层意思——她的忠诚是有条件的,是基于国家与君主的贤明。
“至于陛下所警示的‘安分守己,尽忠职守’,”林薇微微躬身,语气郑重,“此乃臣子本分,无需陛下提醒,臣亦当恪守不渝。臣之行止,但求问心无愧,于国于民,有所裨益。”
她没有痛哭流涕地表忠心,也没有指天画地地发毒誓,而是用一种基于“本分”和“问心无愧”的理性态度,来回应女皇的要求。这种态度,反而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有力量。
整个陈情过程,林薇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克制,言语条理清晰,既承认了现实,表明了对武周的归属感,又守住了自己的尊严与原则,没有因为生死操于人手而摇尾乞怜。
武则天静静地听着,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但那双深邃眼眸中的光芒,却微微变幻着。
冷酷,依旧存在。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她统治的因素,她都不会心慈手软。林薇这番表态,固然巧妙,但能否取信于她,仍是未知数。
但与此同时,一丝极淡的、名为“欣赏”的情绪,也确实在她眼底掠过。
这个女孩,确实非同一般。
在身份被彻底揭穿、生死悬于一线的巨大压力下,她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能如此迅速地冷静下来,组织起如此缜密而有力量的回应。她不回避问题,不否认出身,却能巧妙地将自己与那段血腥的过去进行切割,将立足点放在“现在”与“未来”,放在“国家”与“道义”之上。
这份急智,这份镇定,这份在绝境中依旧能维持风骨与理性的能力……远超常人。
甚至,比她那个虽然骄傲、却终究局限于后宫争斗的母亲,要强上太多。
武则天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年轻的郡王,是一块难得的璞玉。若打磨得当,或可成为一柄真正为国所用的利刃。而其特殊的身份,若运用巧妙,或许还能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制衡那些日益骄横的武家子弟?
杀意,在权衡中悄然消退了几分。
但警惕,却丝毫未减。
“好一个‘问心无愧’。”武则天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褒贬,“但愿你能始终记得今日之言。”
她重新坐回龙椅,姿态恢复了帝王的雍容与威仪,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摊牌从未发生过。
“你的身份,乃绝密。”女皇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除朕与狄仁杰外,不得再有第三人知晓。若有半点风声泄露……后果,你应该清楚。”
这是警告,也是将她纳入掌控的标志。
“至于你……”武则天的目光再次落在林薇身上,带着一种深意,“朕会看着。看着你如何‘尽忠职守’,如何‘于国于民有所裨益’。”
她没有说赦免,也没有说信任,只是说“看着”。
但这对于林薇而言,已经足够了。至少,她暂时度过了这场最大的生死危机。
“臣,谨遵陛下教诲。”林薇深深一揖。
冷酷与欣赏,在女皇心中交织。
而林薇,则以自己的方式,在这场不对等的对峙中,为自己争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也为未来,埋下了一个充满变数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