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民生报》
京城的晨光刚漫过格物院的印刷工坊,空气中就飘着油墨的清香。赵江雪正蹲在案前,看着工匠们调试改良后的活字印刷机 —— 字模是灵州熟铁铸的,比传统木活字更耐用,排版速度快了三倍,这是按赵正说的 “标准化” 理念造的,每个字模大小一致,往后印书、印报都能反复用。
“公主,第一版《民生报》的活字排好了!” 工匠头儿捧着排好的版片,上面印着 “大明永徽三年秋” 的字样,还有 “粮价播报”“农事指南”“格物新讯” 三个版块,每个字都清晰方正。
赵江雪点头,示意工匠上墨印刷。滚筒滚过版片,白纸铺上去,再用压板压实,一张带着油墨香的报纸就印好了。她拿起报纸,指尖划过 “粮价播报” 栏 —— 上面写着 “灵州青稞每石银三钱,江南大米每石银五钱,较上月持平”,还有 “通州火车站粮库可便民储粮,手续费每石银一分”,都是苏琬琬让人统计的民生数据。
“快把报纸送到朱雀大街的报房!” 赵江雪笑着说,“让百姓们都能看到,知道哪里粮便宜,知道格物院又造了什么好东西。”
朱雀大街的报房外,早已围满了百姓。张阿婆拄着拐杖,挤在最前面,手里还攥着几个铜板:“俺要一份!俺想看看灵州的青稞价,要是便宜,就托人给乡下的侄子带些去。”
报房伙计递过报纸,张阿婆戴上老花镜,指着 “农事指南” 栏问:“小伙计,这上面写的‘青稞冬灌要诀’,是说冬天浇水能防冻?”
伙计笑着点头:“阿婆,这是格物院苏先生写的,前七卷在灵州试过,冬灌后的青稞,开春长得更壮!”
不远处,李大姐正拿着报纸,给织坊的女工们念 “格物新讯”:“格物院新造‘蒸汽轧花机’,轧棉花比手工快十倍,明年要推广到江南织坊 —— 姐妹们,以后咱们轧棉花就不用累得手疼了!”
女工们听得眼睛发亮,一个年轻女工说:“大姐,俺们要是能去格物院学用这机器就好了!”
李大姐笑着拍她的肩:“报纸上还写着,格物院要招学徒,不管男女都能去,咱们往后有的是机会!”
郑阿福也挤在人群里,看着报纸上 “南洋商路快讯”—— 上面写着 “‘镇海号’铁甲舰护航,南洋商队无海盗袭扰,宁波港丝绸出口量增三成”,他忍不住对身边的渔民说:“往后咱们去南洋捕鱼,也有铁甲舰护着,再也不用怕海盗了!”
消息传到庆宁宫,赵正正和柳萱在花园散步。赵江雪捧着刚印的《民生报》赶来,递到父亲手里:“父亲,您看,这是大明第一张报纸,上面有粮价、有农事、有格物新闻,百姓们都喜欢得很!”
赵正接过报纸,翻到 “编者按”—— 上面写着 “《民生报》为民生而办,不求粉饰太平,但求百姓知事、知策、知机遇”,是赵江月亲笔写的。他笑着点头:“好!这报纸就像给百姓开了一扇窗,能看到天下事,能学到好法子。往后还要多印,不仅京城有,江南、灵州、东瀛都要有,让天下百姓都能读报。”
柳萱接过报纸,指着 “百姓来信” 栏:“你看,这还有百姓写的信,说想让格物院造‘省力的织布机’,江雪,你们可要多听听百姓的需求。”
赵江雪点头:“母亲放心,格物院的工匠们都记着呢,咱们造机器,就是为了让百姓省力、过好日子。”
夕阳西下时,报房的报纸已卖空了。百姓们拿着报纸,有的在茶馆里互相传阅,有的回家教孩子认字,还有的把报纸贴在墙上,当成 “民生指南”。朱雀大街上,油墨的清香混着青稞饼的香气,成了大明盛世里最鲜活的市井声。
(第三百七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