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39章 防御升级,固若金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9章 防御升级,固若金汤

秋意渐浓,华夏城的工地上却热气腾腾。王贵踩着木梯爬上城墙,手里的墨斗垂着线,在斑驳的城砖上弹出一道笔直的黑线。“从这里往上,再砌三层砖,箭楼的高度得再抬丈许,才能望得见十里外的岔路口。”他对着楼下仰头观望的工匠们喊道,声音被风卷着散开,混着夯土的号子声撞在城墙上,又弹回来,像在给忙碌的节奏打拍子。

牛皋扛着一把锃亮的铁锨,大步从城门洞穿过,铁锨上的寒光映得他黝黑的脸庞发亮。“西城墙外的壕沟挖得咋样了?”他冲着正在挥汗如雨的民夫们扬声问,脚下的石板路被往来的独轮车碾得“吱呀”作响,车斗里满载的青石砖碰撞着,发出沉闷的轰鸣。

“牛将军,沟深已够六尺,就是底下全是硬土,镢头下去只冒火星!”一个光着膀子的民夫直起腰,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抹了把脸,汗珠顺着他古铜色的脊背往下淌,在地上砸出一小片湿痕。

牛皋走到壕沟边,探头看了看,土坡上的夯痕整齐如削。“硬土好!省得汛期塌了沟壁。”他拍了拍民夫的肩膀,铁锨往地上一顿,“去,把那几筐生石灰搬来,和着水浇下去,泡软了再挖!”

这是华夏城防御升级工程的第三个月。自打上次击退来犯的流寇后,天宇就召集众人商议:“防患于未然,才是长久之计。城墙是死的,人是活的,得让城防既扛得住硬攻,又传得快消息。”于是,一场席卷整个自治区域的防御改造,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一、城墙如铁,炮台林立

华夏城的主城墙已有数十年历史,砖石间的灰浆早已风化,有些地段的城砖甚至松动得能塞进手指。王贵带着工匠们先从这里下手,他们将松动的城砖一块块撬下来,露出里面夯实的夯土,再分层泼上糯米灰浆——这种用糯米、石灰、黄沙按比例调成的“古代混凝土”,凝固后坚硬如石,是老辈工匠传下来的秘方。

“每块新砖都得泡透了水再砌,”王贵拿着木槌敲了敲刚砌好的墙段,砖面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听见没?得是这声儿,才叫扎实!”他要求城墙顶部拓宽三尺,外侧加砌两尺高的垛口,垛口上预留的箭孔呈外窄内宽的漏斗形,既能方便射箭,又能减少被敌人箭矢射中的风险。

更显眼的变化是城墙上新增的炮台。牛皋带着铁匠营的伙计们,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上方各筑了一座半月形炮台,炮台边缘围着半人高的胸墙,中间架着新铸的青铜炮。这些炮是根据天宇画的图纸改良的,炮身比传统铁炮短了半截,却更轻便,填装速度也快了一倍。

“试试这炮的准头!”牛皋让人推着一辆装满沙土的木车,在城外百丈处做靶。他亲自填装火药,用浸了油的布条塞紧炮口,再将引信凑到火折子上。“都躲开些!”随着他一声喝,引信“滋滋”燃烧,众人捂着耳朵后退,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炮口喷出一团浓烟,远处的木车瞬间被炸开,沙土漫天飞扬。

“好!”城墙上爆发出喝彩声。牛皋叉着腰大笑:“就这力道,来多少流寇都得给咱轰回去!”

除了主城墙,自治区域内的几座堡垒也同步升级。离华夏城最近的黑风堡,原本只是个简陋的土围子,如今被改造成了砖石结构,堡内挖了蓄水池和粮窖,足够百人坚守三月。王贵还让人在堡垒四周挖了环城壕沟,沟里引了活水,沟沿上密密麻麻地插着削尖的木刺,木刺上还涂了桐油,既防腐又能增加杀伤力。

二、箭楼连缀,烽燧传讯

“东边的望楼得再高些!”天宇站在刚封顶的东箭楼上,举着望远镜眺望。这箭楼有三层高,底层是实心基座,中层是可供十名弓箭手驻守的箭室,顶层则是了望台,四周装着可以推拉的木窗,视野毫无遮挡。

王贵正在核对图纸:“按您的意思,从华夏城到黑风堡,再到最远的青石隘口,一共要建十二座这样的箭楼,每隔五里一座,正好能互相望见。”他指着图纸上的红点,“每座箭楼配八个哨兵,四个守白天,四个守夜,轮班盯着。”

更巧妙的是箭楼之间的信号系统。天宇让人特制了三种信号旗:红色代表“有敌军来犯”,黄色代表“需要支援”,绿色代表“平安无事”。白天用旗帜传递消息,旗杆顶端的滑轮能快速升降旗帜,配合不同的挥舞节奏,还能表示敌军数量——比如连续挥舞三次红旗,代表敌军超过百人。

到了晚上,旗帜看不见了,就用烽火和灯笼。箭楼顶层备着干燥的狼粪,点燃后冒出的浓烟白天也能看见;夜里则用灯笼,两盏红灯笼并排升起,代表有小规模敌人;三盏灯笼呈三角形悬挂,说明敌人数量众多。

“试试传个信号!”天宇提议。他让东箭楼升起绿色旗帜,对面五里外的箭楼很快也升起了绿色旗帜,紧接着下一座箭楼也有了回应,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平安信号就传到了最远处的青石隘口。

“这速度,比骑马送信快多了!”牛皋看得直点头,“要是真有情况,援军赶得及!”

除了视觉信号,王贵还琢磨出了听觉信号。他让工匠在每座箭楼顶端挂了一口大铜钟,钟上刻着不同的花纹——遇到紧急情况,敲钟的节奏也不同:长声代表需要附近堡垒支援,短而密的钟声则是召集全城兵力的信号。有次试钟时,第一座箭楼的钟声刚响,第二座就跟着回应,钟声在山谷间回荡,像一条无形的锁链,将散落的堡垒连结成一个整体。

三、暗道纵横,粮草充足

“这暗道可得藏好了,不能让外人知道。”王贵带着工匠们在城内挖掘地下通道时,反复叮嘱。这些暗道宽约三尺,高五尺,刚好能容一人弯腰通行,从城主府一直延伸到城外的密林,沿途还分支出几条岔路,分别通向粮仓、武器库和几座主要箭楼。

暗道的入口做得极为隐蔽,有的伪装成水井的井底,掀开石板就能下去;有的藏在衣柜后方,移开衣柜才能看见梯口。通道壁上每隔丈许就有一盏油灯,灯座里存着足够燃烧三天的灯油,即使在漆黑的夜里,也能照亮前行的路。

“万一城被围了,咱就能通过暗道往外送消息,还能派小队出去袭扰敌人。”牛皋举着火把在暗道里走了一趟,火把的光芒映得他脸上忽明忽暗,“这设计妙啊,出其不意!”

粮草和武器储备也同步加强。天宇让人在城主府地下挖了个巨大的地窖,地窖里用砖石砌成一排排粮仓,防潮的石灰粉铺了厚厚一层,上面架着木板,木板上堆放着成袋的粮食。“这里存的粮,够全城人吃半年。”天宇拍了拍粮袋,粮食发出“簌簌”的声响,“武器库也得扩容,弓矢、刀剑、火药都要多备些,尤其是新造的青铜炮,炮弹得按炮数的百倍来备。”

牛皋带着人把新打造的长枪、大刀搬进武器库,这些兵器的刃口都经过淬火,寒光闪闪。“咱的铁匠营最近又添了两个老师傅,打出的兵器又快又好,”他拿起一把长刀,用手指弹了弹刀身,刀身发出悠长的嗡鸣,“你听这声儿,劈砍起来准能断金裂石!”

四、兵民联防,人心如城

“光有工事还不够,得让大家伙儿都有防备的心思。”天宇在城门口的告示栏上贴出新的布告,上面写着:凡年满十六岁的男丁,每月需参加三日的守城训练,学习射箭、搬石头堵缺口、传递信号等技能。

布告前很快围满了人,百姓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家三郎刚满十六,让他去学两手也好,省得遇事慌神!”“是啊,上次流寇来的时候,我吓得只会躲,要是早学点本事,还能帮着搬搬石头!”

训练由牛皋亲自带队。他把男丁们分成小队,有的练射箭,有的练投石,还有的专门学习如何快速搭建临时防御工事。“别小看搬石头,”牛皋指着城墙上的石堆,“真到敌人攻城时,这些石头就是咱的武器,砸下去能让他们脑浆迸裂!”

女人们也没闲着,王贵的妻子组织大家缝制沙袋,这些沙袋平时堆在城墙内侧,危急时刻就能用来堵缺口。孩子们则跟着学堂的先生学习辨认信号旗,他们眼睛亮、记性好,很快就记住了不同旗帜代表的意思,成了不错的“小了望员”。

一天傍晚,天宇登上西城墙,夕阳正将天空染成金红色。他望着连绵的箭楼在暮色中勾勒出起伏的轮廓,城墙上的炮台如同沉默的巨兽,城下的壕沟泛着粼粼波光。远处的村庄里,炊烟袅袅升起,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与城墙上巡逻士兵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安宁。

“王贵,你看这城。”天宇指着脚下的城墙,“它不光是砖石垒起来的,更是人心垒起来的。”

王贵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城门口,几个刚训练完的男丁正扛着弓箭往家走,他们的妻子提着食盒在路边等候,孩子们则围着箭楼追逐打闹,手里挥舞着自制的小旗帜。“是啊,”王贵感慨道,“以前是怕敌人来,现在是盼着他们来——咱这城防,咱这些人,谁来都不怕!”

夜色渐深,城墙上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沿着城墙连成一串,像一条守护的项链。远处的箭楼也次第点亮灯火,与天上的星月呼应,将整个华夏城的防御网照得清清楚楚。风吹过垛口,发出“呜呜”的声响,却不再是以前的萧瑟,反而像一首沉稳的歌谣,唱着固若金汤的安宁。

防御升级的不仅是城墙与工事,更是每个人心中的防线。当砖石的坚固与人心的坚定合二为一,这座城,便真正成了无法撼动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