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奇葩皇帝合集 > 第10章 新政推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嘉靖五年的上元节,紫禁城的宫灯与道院的青烟交织成奇异的景致。朱厚熜在钦安殿刚听完邵元节讲解《黄庭经》的 “八景二十四真”,转身便在御案上铺开了一份《内府岁额清单》。朱砂笔在 “苏杭织造”“江西瓷器” 等条目上圈点不停,那些数字背后,是他年少时在安陆听闻的民间疾苦 —— 朱厚照在位时,内府为搜刮珍玩,曾命江南织造局每年进贡三万匹云锦,逼得苏州织工十户九空。

“这些冗余的采办,都给朕减半。” 他将清单掷给司礼监掌印太监崔文,语气不容置疑。崔文捧着清单的手微微发颤,内府采办牵涉着多少宦官的私利,光是苏州织造太监李彬的年俸,就抵得上三个府尹的俸禄。但见天子眼中寒光,他终究不敢多言,只能喏喏退下。三日后,一道 “减免内府岁额七成” 的诏书传遍天下,苏州织工听闻消息,竟自发在玄妙观设坛,为朱厚熜祈福。

推行新政的决心,早在朱厚熜初入紫禁城时便已埋下。那年在卢沟桥与杨廷和僵持时,他曾对着永定河立誓:绝不像堂兄那般沉溺享乐。如今修仙的青烟虽萦绕宫闱,少年天子心中的那团改革之火却从未熄灭。当邵元节在法坛上宣称 “陛下推行仁政,必得上天庇佑” 时,他敏锐地抓住了这重助力 —— 用方士的 “天意” 为新政背书,远比单纯的帝王权威更有说服力。

广东海面的警报传来时,朱厚熜正在道院观看邵元节炼丹。葡萄牙船队占据屯门岛的奏报刚念到一半,他便猛地站起,丹炉中飞溅的火星烫破了道袍下摆也浑然不觉。“正德年间,佛郎机人就在广州城外私设商站,先帝纵容不管,才养出今日之患。” 他指着舆图上的屯门岛,声音因愤怒而沙哑,“传朕旨意,命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即刻出兵,务必将这些夷人赶出去!”

邵元节适时上前一步,捧着罗盘奏道:“贫道夜观天象,见荧惑星犯南海,此乃夷人作乱之兆。陛下若派汪鋐出征,以‘雷击木’为帅旗,必能大获全胜。” 这席话恰好说到朱厚熜心坎里,他当即命人取来太庙的雷击柏木,制成帅旗赐予汪鋐。事实上,少年天子早已暗中调阅了广东卫所的布防图,知道汪鋐是员能战之将,更从海商口中探得葡萄牙人的火铳虽利,却不善水战。

战事的进展印证了他的判断。汪鋐以火攻烧毁葡萄牙船队的三艘主舰,又用渔舟诱敌深入浅滩,俘虏了包括舰队司令别都卢在内的百余名夷人。捷报传到北京时,朱厚熜正在天坛祭祀,听闻消息竟当着百官的面,将捷报投入祭天的鼎炉:“此乃天佑大明!” 随即下旨将俘虏押至午门示众,又命人将缴获的佛郎机火炮抬入武库,引得禁军将士争相围观。

对弗朗机火炮的仿制,更显朱厚熜的深谋远虑。他记得朱厚照曾在宣府见识过蒙古人的火铳,却只当玩物收藏,从未想过改进军备。如今看着武库中那尊泛着冷光的火炮,少年天子忽然对魏国公徐鹏举说:“这火器的威力,抵得上十个营的骑兵。你督造三千门,分发给九边重镇。” 徐鹏举本是勋贵中的纨绔子弟,闻言却不敢懈怠 —— 他亲眼见过天子处置贪墨军饷的锦衣卫指挥,那柄斩过三个总兵的尚方宝剑,此刻正悬在武英殿的梁上。

仿制火炮的作坊设在通州卫,朱厚熜每月都要微服前往查看。他穿着寻常的青布道袍,与工匠们一起蹲在泥地上比划炮管的口径,手指被铁屑划破也毫不在意。当第一门仿制火炮试射成功,炮弹击穿百步外的铁甲时,他竟像个孩子般拍手大笑,随即下旨:“凡改进火器者,赏银五十两,升一级。” 这道旨意一出,工匠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到半年,佛郎机火炮的射程便比原型提升了三成。

整顿吏治的大刀,则首先砍向了宦官集团。朱厚熜在安陆时,就听过 “刘瑾乱政” 的典故,深知内官索贿是败坏朝纲的根源。嘉靖五年冬,他借清查内府库银之机,揪出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张雄私吞盐税的罪证。在邵元节 “清除内奸,以顺天意” 的谶语加持下,朱厚熜下令将张雄凌迟处死,首级悬挂在崇文门示众。随后颁布的《内官禁令》,细数宦官 “不得干预朝政”“不得私纳贿赂” 等十二条铁律,每条都用朱笔标注 “违者斩立决”。

新政推行的阻力并非没有。徐阶曾在朝堂上弹劾汪鋐 “擅杀夷人,恐启边衅”,却被朱厚熜用 “汉唐和亲,终致五胡乱华” 的典故驳斥;外戚张延龄反对削减内府采办,说 “皇家体面不可失”,天子当即命人查抄其府中私藏的三百匹云锦,吓得张延龄再不敢多言。每当遇到阻挠,朱厚熜总会在深夜召来邵元节,两人在道院的烛光下对坐,道士谈 “天人感应”,帝王论 “革故鼎新”,竟也相得益彰。

嘉靖六年春,当江南的新粮送入京城,九边的烽火台换上新铸的火炮,通州的作坊里传来叮叮当当的锤声时,连最挑剔的御史都不得不承认:这位年轻的皇帝,确实带来了不一样的气象。顺天府尹在奏报中写道:“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咸称‘嘉靖中兴’有望。” 朱厚熜看着奏报,又望了望窗外道院升起的青烟,忽然觉得 —— 修仙求的是长生,而革新,才是让大明长治久安的 “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