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二十二年秋的新京,天高云淡,金风送爽,这座帝国的首都仿佛被镀上了一层辉煌的金色。持续数年的全球大战硝烟散尽,迎来了首个象征彻底胜利与无上荣光的凯旋盛典。
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平复,但一种混合着自豪、悲痛与对新纪元期盼的复杂情绪,在帝国上下弥漫。今日,便是要将这情绪,以最隆重、最盛大的方二式,宣泄出来,告慰英灵,震慑四方,亦昭示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
从皇城正门承天门直至城外十里阅兵场,宽阔的御道两旁,早已被汹涌的人潮挤得水泄不通。百姓们穿着尽可能整洁的衣裳,翘首以盼,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激动。禁卫军士兵盔明甲亮,持枪肃立,组成一道威严的人墙,维持着秩序。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赤龙旗,一些商铺甚至自发张灯结彩,空气中弥漫着香烛、硝烟(为营造气氛特许燃放的)和人群热浪混合的独特气息。
辰时三刻,皇城钟鼓齐鸣,声震九霄。
皇帝柏凌云,并未乘坐銮驾,而是换乘了一辆特制的敞篷阅兵车。他今日未着繁复的衮服,而是换上了一套更为干练、绣有金龙云纹的玄色元帅常服,肩章与胸前佩戴的星徽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十二旒冕冠也换成了镶嵌东珠的大元帅军帽。这身装束,少了几分平日的帝王雍容,却多了几分铁血统帅的锐气与亲民。武王柏凌岳、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三位亲王,同样身着元帅礼服,乘车紧随其后。再之后,是文履谦为首的内阁重臣、萨镇冰等海军元老、以及宋占彪、邓安邦等陆、海、近卫军高级将领。
车队缓缓驶出承天门,瞬间,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直冲云霄,无数鲜花、彩带抛向空中,民众的热情达到了顶点。柏凌云立于车上,身姿挺拔如松,面容沉静,目光缓缓扫过道路两旁激动万分的子民,时而抬手致意,每一次挥手,都引来更狂热的欢呼。他能看到老人们眼中的泪光,青年们脸上的狂热,孩子们懵懂却兴奋的神情。这是帝国的根基,亦是帝国力量的源泉。然而,在这极致的荣耀时刻,他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这欢声雷动的背后,是百万家庭的残缺,是无数忠魂的沉寂。
阅兵场,旌旗招展,猎猎作响。受阅部队以营方阵为单位,已然列队完毕,如同钢铁铸就的森林,肃穆无声,只有秋风吹过旗角的猎猎声。当皇帝的车队驶上检阅台,军乐队奏响雄浑激昂的《帝国凯旋曲》。
“开始!”随着阅兵总指挥、近卫军司令邓安邦大将一声令下,分列式正式开始。
首先通过检阅台的,是功勋卓着的陆军部队代表。
走在最前面的,是来自第三集团军、在科韦利初战和东欧泥潭中浴血奋战的第八军荣誉旗帜方队。士兵们手持着布满弹孔、甚至沾染着暗褐色血渍的战旗,步伐沉重而坚定。这些旗帜,象征着牺牲,象征着不屈。观礼台上,不少经历过战火的高级将领神色肃然,吴佩孚、段祺瑞等人更是目光凝重,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东线战场。
紧接着,是来自第一集团军的柏林攻坚英雄师方阵。他们头戴m21式钢盔,手持上了刺刀的“启元二式”步枪,步伐铿锵,杀气凛然。这些从柏林巷战地狱中走出的老兵,眼神中带着历经血火淬炼后的冰冷与坚毅,他们的出现,让整个阅兵场的气氛为之一肃,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几分。
随后,来自第五集团军的“亚平宁尖刀”旅、来自第四集团军的“多瑙河铁流”团……一个个承载着辉煌战绩与惨烈记忆的部队番号,伴随着士兵们整齐划一、撼天动地的脚步声,依次通过检阅台。每一个方阵走过,都引来观礼台上各国使节或惊叹、或敬畏、或复杂的目光。这是帝国陆权鼎盛的最直观展现。
陆军之后,是海军官兵代表方阵。身着白色礼服的水兵们,精神抖擞。他们代表着掌控了三洋制海权、在佛州峡沧溟决战中葬送美国海军主力的无敌舰队。
随后,新兴的空军飞行员代表方阵走过,他们蓝色的制服象征着帝国已然掌握的天空。
真正将阅兵推向高潮的,是机械化部队的登场。
引擎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压过了士兵的步伐声。首先驶来的是坦克阵列。历经战火考验的“启元-3型”、新锐的、在战争末期才投入战场并在奥得河攻坚与柏林巷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启元-4型”坦克,如同移动的钢铁堡垒,粗长的炮管直指天空,履带碾过地面,发出沉闷而有力的隆隆声,彰显着帝国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
紧随其后的,是“雷霆”式自行火炮群、装甲运兵车、越野卡车拖曳着的重型榴弹炮……一支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摩托化的现代陆军,以其钢铁洪流般的威势,向全世界宣告着帝国陆军无可匹敌的地位。
天空之中,由上百架“烈风”战斗机和“雷霆”俯冲轰炸机组成的庞大机群,以严整的编队低空呼啸而过,机翼下的赤龙徽记清晰可见,巨大的轰鸣声仿佛要将天幕都撕裂。这是制空权的象征,是帝国工业与科技实力的体现。
陆、海、空力量的依次展示,构成了一幅帝国武力的全景画卷,强大、精密、令人窒息。
阅兵式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当最后一个方阵离开阅兵场,盛大的凯旋仪式进入下一阶段——太庙祭告与功臣册封。
在庄严肃穆的太庙,柏凌云率领宗室、重臣,以最隆重的古礼,向列祖列宗祭告此次空前胜利,并将主要战败国君主(或其代表)呈缴的降书、权杖等物,供奉于祖宗灵前,象征着帝国武功已达极盛。
随后,在武英殿,举行了帝国立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封赏大典。
首辅文履谦宣读了由皇帝亲自裁定、内阁与大都督府复核的封赏诏书。
武王柏凌岳,加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封邑增至万户,其赫赫战功与统帅之才,已无需更多爵位彰显,其本身便是帝国军神的象征。
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亦加赐殊荣,封邑大幅增加,表彰他们分掌欧、美战区,独当一面,为帝国开疆拓土的卓着功勋。
萨镇冰、陈璘、邓安邦、宋占彪、李鼎新、刘冠雄等人晋、晋封公爵。吴佩孚、段祺瑞、马啸川、赵守诚、何雄、蔡锷、蒋百里等集团军司令,皆晋封侯爵。徐树铮、万廷献、唐在礼、蓝天蔚、马福祥、卢静远、柏凌均、张凤翙、张之江、李烈钧、张绍曾、王廷桢等军帅,以及邓绍忠、李准、李垠等舰队提督,晋封伯爵。
其余师、旅级主官及有功校尉,或封伯爵、子爵、男爵,或赏赐金银田宅,或擢升军职,各有封赏。阵亡及重伤致残将士,亦按《功臣抚恤条例》,追封爵位或厚恤其家。
一时间,武英殿内冠盖云集,勋贵满堂。帝国以爵位和丰厚的赏赐,将这场战争的军事精英与统治阶层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构建起新的权贵集团。
盛大的庆典持续了数日,新京城一直沉浸在欢庆的海洋中。然而,当夜幕降临,喧嚣散去,皇城深处,却有着与白日狂欢截然不同的静默与深思。
御书房内,灯火通明。皇帝柏凌云已换回常服,略显疲惫地靠在软榻上。武王柏凌岳坐在下首,慢慢啜饮着一杯浓茶,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统帅,此刻眉宇间也带着难以掩饰的倦色。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亦在座,连日的庆典与应酬,让他们这些习惯了军旅简朴之人,也感到有些精力不济。
“总算……结束了。”柏凌岳放下茶杯,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这“结束”二字,含义复杂,既指战争,也指这喧闹的庆典。
“是啊,结束了。”柏凌云接口,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百万忠魂,换来今日之盛。凌岳,你还记得豫南练兵时,我们最初所想,不过是求存、求强,何曾敢想,有朝一日,帝国的龙旗,能插遍寰宇?”
柏凌岳摇摇头,虎目中闪过一丝追忆与感慨:“不敢想。那时只觉得,能在这乱世中保住一方基业,便是不易。谁曾想……一步步,竟走到了今天。代价……太大了。”他最后一句,声音低沉下去,显然也想起了那长长的阵亡名单。
“战阵厮杀,虽惨烈,目标却明确。”定王柏凌峰开口,他负责欧洲战区善后,感触尤深,“如今仗打完了,这治理天下的难题,才真正开始。欧陆各国,表面臣服,暗地里民族主义情绪涌动,利益纠缠,英法诸国,亦非真心顺服,不过慑于我军威罢了。如何长久掌控,需耗费之心力,恐不比打赢一场战争少。”
靖王柏凌锐也深有同感:“美洲亦然。扶桑王国初立,百废待兴,美利坚诸州联盟人心不服,新英格兰与英国藕断丝连,墨西哥骤然得地,能否消化亦是问题。驻军、安抚、发展、同化……千头万绪。”
兄弟四人一时沉默。巨大的胜利带来了无上的荣耀与权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遍布全球的治理挑战。这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征服,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
“文履谦内阁已在着手制定全面的战后复兴计划,”柏凌云打破沉默,“包括帝国本土、新纳领土及藩属国的经济重建、交通网络扩展、资源开发等。然,朕所思者,更在于长远。”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帝国疆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前所未有。旧有之治理模式,能否适应?军功贵族集团坐大,是否会形成新的尾大不掉?科技日新月异,民智渐开,未来之世界,又将走向何方?朕观历代王朝,创业艰难,守成更不易。打天下靠的是武功,治天下,却需文治与制度。”
他看向一直静静聆听的柏凌岳:“凌岳,你掌军权,当知军队乃双刃剑。如今外患暂平,如何安置庞大的军队,避免其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乃至不稳定因素,亦需未雨绸缪。精兵之路,势在必行。”
柏凌岳凝重地点点头:“陛下所虑极是。大都督府已开始研讨裁军、转业及建立更高效的预备役体系之方案。只是,涉及众多有功将士安置,需谨慎稳妥。”
“还有继明那孩子,”柏凌云语气中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此次协助处理善后,表现沉稳,对民生疾苦颇有体察,亦开始接触制度改革之议。帝国未来,终要交到他们这一代手中。我们这一代人,打下了这片江山,他们那一代人,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片江山永固,让帝国不仅仅是一个武力强大的巨人,更是一个文明昌盛的典范。”
夜深了,兄弟四人的谈话仍在继续,从军事到政治,从经济到教育,从国内到国际……没有白日的喧嚣与荣耀,只有身为帝国最高决策者的沉重责任与深远思虑。
凯旋的盛典照亮了帝国的现在,而深宫内的夜语,则关乎帝国的未来。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更加复杂、充满未知挑战的时代,正悄然拉开序幕。
在太子东宫,柏继明并未入睡。他案头摆放着厚厚一叠关于各地民生恢复情况的报告,以及一些早期维新派人士关于君主立宪、议会制度的着述(虽在帝国主流思想中属异端,但他被允许接触了解)。白日阅兵的雄壮场面与夜间听到的父皇、叔父们的忧思,在他脑海中交织。
他提起笔,在奏章草稿上写下:“儿臣以为,战后之要,首在休养生息,然制度之弊,亦当徐徐图之。军功固当赏,然科举取士、广纳贤才之路不可废。强兵为盾,富民为基,开民智、兴工商方为长久之道……”字迹工整,思路清晰,虽略显稚嫩,却已显露出不同于父辈铁血风格的、对治理之道的独立思考。
帝国的下一代,正在这胜利的辉煌与深沉的反思中,悄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