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营地落成的篝火晚会,像一场绚烂而短暂的梦。

梦醒之后,这片土地再次露出了它的狰狞面目。

雨季并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更具耐心的方式,折磨着这群外来者。

连绵的暴雨变成了断断续续的梅雨,每一次雨后,都不是清爽,而是更加令人窒息的湿热。

大地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蒸腾出的水汽将整个营地包裹起来,粘稠、闷热,无处可逃。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草木在高温下加速腐烂的甜腻气息。

树林里的蝉鸣,不再是夏日午后的悠扬,变成了一种尖锐、单调、永不停歇的噪音。

一下下地刮擦着人们本已脆弱的神经。

“敌人”悄然而至。

它没有利爪獠牙,也没有金戈铁马。

它就藏在每一次呼吸的空气里,藏在每一滴凝结在树叶上的露珠里,藏在那无孔不入、嗡嗡作响的蚊虫大军里。

它就是这片土地的“瘴气”。

第一个倒下的,是何舟麾下一名体格最健壮的斥候。

前一天,他还能在泥潭里扛着圆木健步如飞。

第二天清晨,他却在床上,裹着三层厚厚的兽皮,依旧抖得像风中的落叶。

他的牙关“咯咯”作响,脸色青紫,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冷”。

然而,当医护人员伸手去探他额头时,却被那滚烫的温度吓了一跳。

冰与火,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痛苦,正在他年轻而强壮的身体里,进行着一场残酷的战争。

起初,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偶然的风寒。

但很快,同样的症状,如同瘟疫般,在营地里迅速蔓延开来。

今天倒下三个,明天是五个,后天,便是十几个。

病倒的人越来越多,起初只是发冷,然后便是难以忍受的高烧。

病人们在半昏迷中胡言乱语,说出的都是远在上海港的亲人姓名,或是童年时故乡的某个场景。

他们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弱下去。

曾经能拉开强弓的粗壮臂膀,此刻却连端起一碗水都费力。

营地里,喜悦和自豪的气氛消失了,恐慌再次蔓延。

联合指挥部的四个年轻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作真正的束手无策。

余瑶几乎住进了临时病房。

病房里,充斥着草药的苦涩味道和病人痛苦的呻吟。

她将自己从那个贸易部落换来的所有草药,以及从上海港带来的备用药材,全都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的配方,一碗碗地熬制成汤药,亲自喂给病人们喝下。

有些汤药能暂时缓解病人的痛苦,但高烧总会在几个时辰后,卷土重来,甚至比之前更加凶猛。

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在自己面前一点点失去神采,变得蜡黄、干瘪,却找不到任何有效的办法。

这位自信满满的贸易官,第一次尝到了绝望的滋味。

她的知识,她引以为傲的沟通能力,在这无形的瘟疫面前,一败涂地。

高平则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疯狂。

他带着他的“水质检测模块”,几乎跑遍了营地周边的所有水源地。

他一遍又一遍地检测着营地的饮用水,得到的数据却总是完美得令人绝望——水质清澈,无毒无害,甚至比上海港的水质还要好。

他又制作了简陋的湿度计和风向标,日夜不停地记录着空气湿度、温度和风向的变化,试图从这些冰冷的数据中,找出那个“看不见的敌人”的规律。

然而,他记录下的数据却给不出任何有用的线索。

他的科学,他的逻辑,他那足以构建起一座宏伟营地的智慧,第一次遇到了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的神秘现象。

这个世界,突然充满了太多他无法计算的致命变量。

何舟的处境最为煎熬。

作为军事护卫长,他的职责是保卫营地的安全。

可如今,敌人不在营地之外,而在他每一个士兵的身体里。

他手下最精锐的百人队,如今已经有超过三十人躺在病床上呻吟。

剩下的士兵,害怕的不是猛兽,而是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自己。

何舟每日都会去病房探望自己的弟兄,看着那些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的硬汉,此刻却像婴儿般虚弱无力,他心中的愤怒与无力感,几乎要将他整个人都点燃。

他宁愿去面对一支上千人的食人族大军,也不愿意面对这片沉默而又致命的丛林。

他的剑,可以斩断猛兽的头颅,却无法斩断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病魔。

而对于何辰而言,这场瘟疫,则是对他整个计划体系的毁灭性打击。

他那张绘制得无比精密的《开拓区第一阶段建设规划图》,如今已经成了一张废纸。

伐木场停工了,因为一半的伐木工人都病倒了。

农田的开垦也停滞了,负责的军官正躺在床上说胡话。

就连日常的物资搬运,都因为人手短缺而变得举步维艰。

他制定的生产计划、工作进度表,在瘟疫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如此可笑。

余瑶的贸易线也断了。

那个与他们进行过数次友好交易的土着部落,在发现营地爆发了可怕的“发热病”后,便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在了丛林的深处。

余瑶派出的侦察兵,只在他们曾经居住的村寨里,找到了一些早已熄灭的灰烬。

他们也因为害怕瘟疫,抛弃了一切,逃往了丛林更深处。

紧接着,是何辰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在瘟疫爆发的第五天,他便当机立断,派出了一艘速度最快的双桅通讯船,带着求援信,返回上海港。

然而,十天过去了,通讯船没有回来。

又过了五天,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它早已平安抵达上海港时,下游的巡逻队,在三十里外的一处回水湾里,发现了它。

通讯船完好无损地搁浅在岸边,船帆落下,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白色大鸟。

负责驾驶的五名船员,全部倒在甲板和船舱里。

他们没有死,却都陷入了高烧昏迷的状态。

那封承载着七百人希望的求援信,一个字都没能送出去。

这条通往文明世界的生命线,也断了。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内部。

负责管理粮仓的后勤军官,是营地里最早病倒的一批人之一。

在他陷入高烧昏迷之前,因为一次交接时的口误,导致仅有的一批麦饼,全部被雨水浸泡,上面长满了绿色的、散发着恶臭的霉菌。

当发霉的麦饼被一筐筐地抬出来,倒进焚烧坑时,那股酸腐的臭味,几乎让整个营地的人都窒息了。

所有人都沉默地看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绝望。

他们不仅要面对疾病的威胁,还要开始面对饥饿的威胁。

第二天清晨,营地出现了第一个死亡病例。

死去的,不是那个受伤最重的杨周,而是一个才刚满十七岁的年轻工匠。

他是高平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性格腼腆,却有着一双极其灵巧的手。

营地里许多精巧的木工工具,都出自他之手。

三天前,他病倒了。

没有人想到,这个看起来很强壮的年轻人,会是第一个离去的人。

他的死亡,让瘟疫这个词,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具冰冷的、近在咫尺的尸体。

当他的尸体被用白布包裹着,抬出病房时,整个营地都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寂静。

失败和死亡的气息,如同那挥之不去的瘴气,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知识、武力和技术,在这无形的瘟疫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深夜。

指挥部的议事厅内,油灯的火焰,在潮湿的空气中无力地摇曳着。

四位年轻人,围坐在长桌旁,如同四尊失掉了灵魂的雕像。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病态的憔悴和深深的倦意。

何辰缓缓地将面前那份已经作废的计划书,一点点地撕碎。

“我的计划,一文不值。”他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打磨过,“我计算了物资,计算了人力,计算了所有能看得见的风险,却唯独没有计算到,环境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我以为我能征服它,结果它只用了一场病,就摧毁了我们的一切。”

余瑶蜷缩在椅子上,双臂抱着膝盖,身体在瑟瑟发抖。

“是我害了大家。”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如果不是我急着要和土着人贸易,也许我们就不会招惹上这可怕的瘟疫!”

何舟将他那柄从不离身的“破军”阔剑,轻轻地放在了身旁的空椅子上,发出一声沉闷的轻响。

“我的剑,没什么用。”他看着自己的双手,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无力,“我救不了我的弟兄。”

高平则抱着头,痛苦地用手指抓挠着自己的头发,他喃喃自语,像是在对谁倾诉,又像是在审判自己。

“变量,太多了!有太多太多我无法计算的变量。”

“湿度、温度、虫媒、病菌,这些东西,我的模型里都没有!”

没有人互相指责。

也没有人再去争论谁的方案更高明。

在这共同的、压倒性的失败面前,所有的骄傲、固执与分歧,都失去了意义。

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清了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也第一次,从对方那同样空洞的眼神中,看到了与自己一样的痛苦、自责与绝望。

在这片令人窒息的黑暗中,四颗曾经骄傲的心,终于开始理解彼此。

高平忽然站起身,走到窗边,吹熄了那盏在风中摇曳的油灯。

议事厅内,瞬间陷入了彻底的黑暗。

他们谁也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这片黑暗里,共同面对这漫长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