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魏砥 > 第539章 外和内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樊岐的船队沿江西行,过巫峡,越夔门,一路所见,江防严密,与荆北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当他终于抵达成都,将沿途见闻及数封密报呈于丞相诸葛亮案前时,蜀汉的权力中心,陷入了一片异样的沉寂。

丞相府书房内,灯火长明。诸葛亮手持樊岐那份最为沉重的、关于陈砥的最终评价密报,久久不语。清癯的面容在跳动的烛光下,更显深邃。下方,蒋琬、费祎、董允等心腹重臣皆屏息凝神。

“人主之相……”诸葛亮轻轻放下绢帛,声音平缓,却带着千钧之力,“樊德山(樊岐字)向来持重,能得他如此评价,江东此子,确已成了气候。”

蒋琬皱眉道:“丞相,江东坐大,于我季汉绝非福音。是否应设法遏制?或可暗中支持曹魏,令其双方消耗?”

诸葛亮缓缓摇头:“此乃下策。支持曹魏,无异于抱薪救火,司马懿若缓过气来,首要目标仍是我陇右。且此举若泄露,吴蜀联盟顷刻瓦解,我东西受敌,危矣。”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天下舆图前,目光扫过荆北、江东,最终落于己方的益州与陇右。“江东之势,已成事实。强阻不如疏导,对抗不如竞逐。彼有陈砥,我季汉岂无英才?”

他转身,目光灼灼看向费祎、董允等人:“文伟(费祎)、休昭(董允),你等日后须更加留意选拔、培养年轻才俊。军政、民政,皆需后继有人。我季汉之未来,不在疆域一时之广狭,而在人才之盛衰,制度之优劣,民心之向背。”

他又对蒋琬道:“公琰,与江东之边境贸易,可适度放宽,尤其是书籍、良种、工匠技艺之交流,我益州物产丰饶,亦可借此获利,增强国力。然,边防不可松懈,尤其是永安、江州一线,需增派得力干将,加固城防。”

诸葛亮的应对,冷静而深远。他承认了江东崛起的现实,放弃了不切实际的遏制念头,转而将重点放在内部的修炼和长远的人才竞争上。这是一种基于实力的自信,也是一种极其务实的战略定力。

荆北,襄阳。

外部压力稍减,内部隐患初平,陈砥在赵云的全力支持下,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荆北的深度治理与长远建设中。

春耕之后,他主持推动了多项举措:

兴修水利,根治水患。 他召集精通水利的工匠与老农,实地勘察汉水及其支流水系,特别是襄樊段时常泛滥的区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并在低洼处开挖陂塘,蓄水抗旱。此举不仅保障了农业命脉,也减少了汛期对百姓生命财产的威胁。

鼓励工坊,繁荣百业。 利用荆北地处要冲、水运便利的优势,陈砥颁布政令,减免手工业者部分赋税,吸引江东乃至北地工匠前来定居开业。襄阳城内,逐渐出现了规模可观的织锦、冶铁、制漆、造船等工坊。商业的繁荣,带来了更多的税收和就业,使得襄阳城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设立秩序,教化育才。 陈砥深知,长久的统治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与文化的认同。他在襄阳城内择地兴建官学,不仅招收江东籍官吏子弟,也向荆北本地士族及平民子弟开放,选拔聪颖好学者入学,授以经史、算学、律法乃至初步的兵策。他亲自题写“明德求是”匾额,并时常前往官学考察,与学子交谈,激励他们勤奋向学,将来报效家国。这一举措,逐渐赢得了荆北士人阶层的好感与支持。

整训军马,巩固防务。 在黄忠的协助下,对荆北各军进行轮换整训,汰弱留强,补充装备。尤其注重水军的建设,协同江陵的霍峻,打造更多更先进的战舰,操练水战之法,确保对汉水、长江水道的绝对控制。同时对北境邓县、樊城的防御体系进行加固,多设烽燧哨卡,形成纵深预警。

陈砥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工匠,精心雕琢着荆北这块璞玉。他的每一项政策,都着眼于长远,旨在夯实根基,积蓄力量。其理政之能,愈发纯熟老练,令赵云、黄忠等老一辈深感后继有人,也让荆北军民对其更加信服。

夏去秋来,荆北大地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而江北战场,也终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在陆逊的沉稳指挥下,吴军顶住了曹休、文钦的猛烈攻势,并抓住魏军久攻不下、士气渐衰的时机,利用水军优势,迂回切断了魏军部分粮道。同时,陆逊故意示弱,诱使急躁的文钦孤军深入,在芍陂一带设下重围。

一场激战,文钦所部先锋遭受重创,文钦本人亦负伤败走。曹休见势不妙,又担心荆州方向的吴军真的北上切断其归路,只得下令全军后撤,退守汝阴一线。

历时数月的江北大战,以吴军成功守住防线,并给予魏军相当杀伤而告终。虽然未能扩大战果,但彻底粉碎了司马懿企图夺取江北、扭转淮南局势的图谋。

捷报传至襄阳,全军欢腾。赵云、黄忠、陈砥等人自是欣喜。此战,荆北方向的策应牵制,功不可没,尤其是陈砥提出的战略,得到了实战的检验与肯定。

建业,吴公府。

陈暮看着桉头并排摆放的两份捷报——一份来自江北陆逊,一份来自荆州赵云(其中详细记述了陈砥在策应江北、平定内患、治理地方中的功绩),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又复杂的笑容。

“吾儿……真长大了。”他轻声感叹,手指拂过赵云奏报中陈砥的名字。作为父亲,他为儿子的成长与功绩感到骄傲;作为君主,他为江山后继有人感到安心;但同样,他也为儿子身处风口浪尖所面临的危险与压力感到心疼。

庞统在一旁笑道:“主公,砥公子经此历练,已显擎天架海之才。荆北有子龙、汉升坐镇,砥公子具体经营,可谓固若金汤。假以时日,必是我江东又一柱石。”

徐庶也点头附和:“更重要的是,砥公子非唯武略,更通政略,深知根本在于民心与实力。观其在荆北所为,屯田、兴商、修文、振武,皆乃固本培元之长策。此乃国家之福。”

陈暮收敛笑容,正色道:“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司马懿、诸葛亮皆非庸碌之辈,经此诸事,砥儿必已入其眼中,日后明枪暗箭,只怕更多。传令‘听风卫’,加强对荆北,尤其是砥儿身边的护卫力量,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报我!”

他目光投向西方,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座屹立在汉水之畔的襄阳城,看到那个日益挺拔坚韧的身影。

秋夜的襄阳,天高气爽,星河灿烂。

陈砥独立于太守府最高的望楼之上,夜风拂动他的衣袂。脚下,襄阳城灯火点点,勾勒出城市的轮廓,更远处,汉水如练,静静流淌。

江北的战事暂时平息,荆北的内部趋于稳定,各项建设也步入正轨。但他心中并无丝毫松懈。他知道,这短暂的和平,不过是下一场更大风暴来临前的间歇。

父亲的期许,赵叔父、黄爷爷的信任,荆州百万军民的生计,乃至未来天下归一的重任,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然而,他并未感到畏惧,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斗志。

他仰望星空,但见北辰璀璨,群星拱卫。这浩瀚星野,正如这纷乱天下,等待着他去征服,去梳理,去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明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低声吟诵,眼中燃烧着坚定而炽热的光芒。

荆北,将是他梦想起航的港湾,也将是他施展抱负的宏大舞台。在这武耀三年的秋夜,年轻的砥柱,已然将目光投向了更加辽阔深远的未来。天下的棋局,正悄然因他的成长,而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