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魏砥 > 第540章 成都悲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武耀三年的深秋,一股沉重的悲意,如同巴山蜀水间挥之不去的湿冷雾气,笼罩了成都。

汉寿亭侯、前将军、假节钺,被誉为“万人敌”的蜀汉擎天之柱——关羽,因旧伤复发,加之年事已高,药石罔效,于府中溘然长逝。

消息传出,举国皆惊,万民缟素。成都城内,白幡如雪,哭声震天。这位一生忠义、威震华夏的名将,其存在本身便是蜀汉政权的一面精神旗帜。他的离去,对刚刚经历荆州易主、正处于艰难开拓期的蜀汉而言,不啻于折一臂膀,更是对所有人信心的沉重一击。

皇宫之内,昭烈帝刘备闻讯,当场呕血,昏厥过去。醒来后,泪流不止,数日不朝,只是反复摩挲着当年桃园结义时打造的雌雄双股剑之一(雄剑在关羽处),喃喃呼唤着“二弟”。他与关羽,名为君臣,实为兄弟,情逾骨肉。关羽的离世,不仅让他痛失手足,更让他感到一种支撑江山的巨柱轰然倒塌的茫然与恐惧。

丞相府中,诸葛亮手持噩耗,久久伫立窗前,一向平静如水的面容上也难掩深切的悲戚与凝重。他不仅痛惜失去了一位足以威震敌国的绝世虎将,更忧心于关羽离去后带来的权力空白、军心震荡,以及……陛下那难以承受的悲痛。

“云长……终是先走一步了。”诸葛亮一声长叹,充满了无尽的惋惜。他立刻下令,以最高规格为关羽治丧,并亲自撰写祭文,追思其功绩与忠义。同时,他不得不强忍悲痛,更加勤勉地处理政务,稳定朝局,并思考着如何安抚陛下,以及应对可能因关羽离世而产生微妙变化的外部局势。

荆北,襄阳。

当关羽病逝的消息,经由商旅和官方渠道几乎同时传来时,这座与蜀汉有着复杂历史渊源的城市,也陷入了一种异样的沉寂。

州牧府内,赵云手持文书,默然良久。他与关羽相识于微末,同属公孙瓒麾下,后又先后追随先主(刘备),虽非结义,却也是多年的袍泽故交。关羽那份傲岸下的忠勇,他是深知的。

“云长兄……一路走好。”赵云对着西方,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神色肃穆而感伤。他吩咐下去,在襄阳城内择一清净处,设立灵位,允许蜀汉旧部及敬仰关羽的军民前往祭奠。

黄忠的反应则更为直接,他猛灌了一口酒,将酒坛重重顿在桌上,红着眼眶骂道:“关云长这老匹夫!当年在长沙,与老子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怎么说走就走了!这天下,又少了一个能痛快厮杀的好对手!”骂声虽粗豪,其中的痛惜之意却显而易见。

而陈砥,在听闻这个消息时,心情最为复杂。他虽未与关羽有太多直接交集,但他自幼便听着父亲陈暮讲述与关羽在江东并肩作战、惺惺相惜的往事。他知道,父亲内心深处,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汉寿亭侯,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敬重与友情。当年关羽因伤病离开江东返回蜀中,父亲曾怅然若失许久。

他走到太守府庭院中,命人取来一坛好酒,斟满两杯。一杯洒于地上,以祭这位曾照亮一个时代的将星;另一杯,他举杯遥敬西方,轻声自语:“关君侯,当年您助我父稳定江东,此情我江东上下铭记。愿您英灵不昧,佑护这纷乱天下,早日重归安宁。”

他能够想象,此刻身在建业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时,会是何等心情。那不仅是失去一位故友,更是见证一个时代的渐渐落幕。

许都,大将军府。

司马懿接到细作密报,确认关羽死讯,他那古井无波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混合着惊愕与狂喜的神情。

“关羽……死了?!”他反复确认了几遍,方才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心头一块压了多年的大石。关羽的勇武与威名,曾是他挥之不去的梦魇,尤其是当年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几乎让曹魏政权动摇。

“天助我也!真是天助我也!”司马懿难得地失态,在密室中来回踱步,“蜀汉失此栋梁,如断一臂!刘备痛失手足,必方寸大乱!诸葛亮纵有通天之能,短期内也难觅替代关羽之人选!此乃千载良机!”

他立刻召集心腹谋士与将领。

“蜀汉新丧大将,国内必然动荡。其防御重心,短期内必集中于永安、汉中,以防我趁虚而入。”司马懿目光灼灼,“如此一来,其对荆北江东的警惕,或可稍减。”

郭淮疑惑道:“大将军,即便如此,我军新败于荆北、江淮,元气未复,恐也难以立刻对蜀用兵吧?”

司马懿阴冷一笑:“谁说要立刻攻蜀?此时攻蜀,必遭其举国死抗,诸葛亮亦非易与之辈。吾之意,在于‘离间’与‘缓图’。”

他沉声道:“可多方散播流言,言关羽之死,或与江东昔日未能全力支援、乃至暗中掣肘有关!刘备丧弟心痛之下,未必能明辨是非。即便诸葛亮不信,也能在蜀汉君臣心中,种下一根对江东怀疑的刺!”

“同时,我军主力,依旧休养生息,巩固中原。待蜀汉因关羽之死而引发的内部波动平息,再看形势变化。或许……可诱使其与江东再生龃龉,我等再坐收渔利!”

一条条毒计,在司马懿脑中迅速成形。关羽这颗巨星的陨落,在他眼中,成了搅动天下棋局、为曹魏争取喘息与转机的最佳契机。

建业,吴公府。

当关羽的死讯最终确认,送至陈暮桉头时,这位雄才大略的吴公,沉默了许久。

他没有流泪,也没有叹息,只是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走到殿外的高台之上,负手望着西边蜀中的方向,久久不语。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带着一丝难言的孤寂。

他想起了当年,关羽客居江东,与他煮酒论英雄,纵马试剑术的豪迈;想起了,那双丹凤眼中闪烁的信任与并肩作战的默契;也想起了关羽因伤病不得不离开江东、返回蜀中时,两人执手相看、英雄惜别的无奈。

“云长兄……终究还是走了。”陈暮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沙哑,“这天下,能与你我共论英雄者,又少一人。”

他并非伤感于战略利益的得失,而是真切地痛惜一位真正豪杰的逝去。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关羽这样的人,是值得任何对手尊敬的。

良久,他缓缓转身,对一直静候在远处的庞统、徐庶道:“以孤的名义,拟一份祭文,遣使送往成都,悼念汉寿亭侯。言辞需恳切,追思其功业,彰显其忠义。同时,传令各地,暂停娱乐三日,以示哀悼。”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传书荆北,告知子龙与砥儿,蜀汉正值国丧,我江东当谨守边界,勿起争端,以示盟好之意。”

这是他对一位故友最后的敬意,也是作为一方雄主,在复杂局势下做出的冷静而富有远见的决策。

关羽的逝世,如同在原本就暗流汹涌的天下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大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向着魏、蜀、吴三个方向迅速扩散开去。

蜀汉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与不安中,内部权力结构面临调整,对外政策也可能因此变得更加保守或更加敏感。

曹魏司马懿磨刀霍霍,试图利用这个机会,离间吴蜀,为自己争取战略主动。

而江东,在陈暮的领导下,一方面表达着对故友的哀思与对盟友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必然更加警惕地关注着局势的演变,尤其是北方的司马懿与西边悲痛中的蜀汉。

荆北襄阳,陈砥遥望西方,心中清楚,一个时代正在缓缓落下帷幕。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更多的变数与挑战。关羽之死,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风暴,正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酝酿。

天下的棋局,因这颗将星的陨落,进入了一个更加微妙而关键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