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742章 秦王破洛记:李世民带着唐军,把洛阳围成了“铁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42章 秦王破洛记:李世民带着唐军,把洛阳围成了“铁桶”

武德四年的春天,洛阳城外的风都带着股火药味。李世民骑着马,站在邙山高处往下看,东都洛阳的城墙跟条巨蟒似的绕着城,城头上的郑军旗帜插得密密麻麻,可他眼里没半分怯意,手里的马鞭往城下一指:“这洛阳城,咱们今天就要把它围住,让里面的人插翅难飞!”

这话刚落,底下的唐军将士就齐声应和,声浪震得周围的树枝都晃了晃。可没过多久,探马就来报:“秦王,王世充带着两万兵从城里出来了,正往咱们这边来!”唐军诸将一听,心里顿时咯噔一下——王世充在洛阳经营多年,手下的兵虽说不如唐军精锐,可真要硬碰硬,也不是好惹的。有几个将领偷偷摸了摸腰间的兵器,脸上都露了些慌色。

李世民却跟没听见似的,眯着眼往远处望了望,忽然笑了:“你们瞧,王世充的兵看着人多,可队伍里有老有少,连兵器都参差不齐,这分明是急着凑数来的,心里比咱们虚多了!”他当即下令,让屈突通带着步兵渡过谷水,正面迎战;自己则领着精锐骑兵,绕到北邙山列阵,准备从侧面突袭。

屈突通得令,立刻带着步兵冲了上去。两军刚一交手,郑军就露了怯,前排的士兵往后缩,后排的往前挤,乱成了一锅粥。李世民瞅准时机,大手一挥,骑兵们就跟离弦的箭似的冲了出去,马蹄声震得地都在颤。郑军本来就乱,被这么一冲,更是溃不成军,有人扔了兵器就跑,有人干脆跪在地上投降。

可李世民还觉得不过瘾,他想看看王世充的阵脚到底有多稳,竟带着几十名亲卫骑兵,直接冲进了郑军大阵。这一下可把唐军将士吓坏了,屈突通赶紧让人往这边支援,可郑军已经把李世民他们围了起来。李世民手里的长枪舞得跟风车似的,左劈右砍,可架不住对方人多,没一会儿,他的马就被乱箭射中,轰然倒地。

就在这危急关头,丘行恭拍马冲了过来。他先是一刀砍倒了身边的郑军,然后翻身下马,把自己的马让给李世民,大声喊:“秦王快上马!我来断后!”李世民也不矫情,翻身上马,丘行恭则手持长刀,跟在马后,凡是冲过来的郑军,都被他砍倒在地。两人一前一后,硬是从郑军的包围圈里冲了出来,等回到唐军阵中,丘行恭的身上已经添了好几道伤口。

这场仗从早上打到傍晚,夕阳把战场染成了红色。唐军清点战果,光俘虏和斩杀的郑军就有七千多人,王世充带着残兵,灰头土脸地逃回了洛阳城,再也不敢轻易出城。李世民让人把洛阳城团团围住,水泄不通,连只鸟都难飞出去。

可接下来的日子,唐军却犯了难。洛阳城的城墙又高又厚,城头上的弓箭、滚石跟下雨似的往下砸,唐军攻了好几次,都损兵折将,没能靠近城墙半步。时间一长,将士们都累得不行,有的士兵开始想家,有的则抱怨:“这洛阳城跟铁打的似的,啥时候才能攻下来啊?不如先回长安,等养好了精神再来!”

将领们也劝李世民:“秦王殿下,将士们疲惫不堪,粮草也快不够了,不如暂且班师,以后再做打算。”李世民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咱们现在撤了,王世充就有喘息的机会,下次再来,只会更难打!今天就算拼了命,也得把洛阳城拿下来,一劳永逸!”

没过多久,唐高祖李渊的密令也到了,让李世民赶紧班师回朝。原来李渊在长安听说唐军久攻不下,怕再拖下去出意外,就想让儿子先回来。李世民接了密令,急得直转圈,就在这时,封德彝站了出来,对李世民说:“殿下,我去长安一趟,跟陛下说说情况!”

封德彝到了长安,跟李渊说:“陛下,洛阳城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王世充粮尽兵疲,只要再坚持几天,肯定能攻下来。要是现在撤兵,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以后再想打洛阳,可就难了!”李渊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收回了班师的命令,还让人给唐军送来了粮草和援兵。

可这边刚稳住,又出了新麻烦——窦建德带着十万夏军,号称要救援王世充,正往洛阳赶来。唐军将士这下更慌了,要是被王世充和窦建德前后夹击,后果不堪设想。有将领建议:“不如先撤兵,避开窦建德的锋芒,以后再找机会。”

李世民却又笑了:“窦建德来得正好,咱们正好一网打尽!”他当即决定,让屈突通继续围着洛阳城,自己则带着三千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赶到虎牢关。虎牢关地势险要,是窦建德救援洛阳的必经之路。李世民让人在关前设下埋伏,又派了些士兵,故意去窦建德的营前挑衅,引他来攻。

窦建德果然上当,带着大军来攻虎牢关。可虎牢关易守难攻,夏军攻了好几次,都没能攻下来。李世民瞅准夏军疲惫的时机,亲自率军从关内冲了出去,夏军瞬间乱了阵脚。窦建德想稳住阵脚,可混乱中,他被唐军俘虏。消息传到洛阳,王世充彻底没了指望,只能打开城门,向李世民投降。

当李世民走进洛阳城时,百姓们都围在路边,有的欢呼,有的落泪——这场打了大半年的仗,终于结束了。

司马光说

李世民围洛阳,一者见敌之窘而敢战,二者拒众议而坚持,三者料窦建德之来而先据险,此三举皆显将帅之才。观其亲率数十骑冲阵,非鲁莽之举,乃察敌虚实之智;拒班师之令,非固执之性,乃谋长远之算;守虎牢而擒建德,非侥幸之胜,乃料敌先机之明。王世充虽据坚城,窦建德虽拥重兵,然皆无李世民之智略,败亡亦属必然。

作者说

洛阳之战最妙的,不是“以少胜多”的爽感,而是李世民把“风险”变成“机会”的本事。亲冲敌阵看似冒险,实则是最快摸清敌军虚实的办法——比派十个探马都管用;拒绝班师看似固执,实则是看透了“撤退即前功尽弃”的本质,毕竟乱世里没有“下次再来”的从容;分兵虎牢看似大胆,实则是掐准了窦建德“急功近利”的心态,用一座险关就拖垮了十万大军。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仗里藏着“领导者的定力”:当所有人都慌着撤退时,李世民能稳住阵脚;当李渊都动摇时,他能坚持己见。这种“别人越慌,自己越稳”的特质,比勇猛更重要——毕竟战场之上,先乱了阵脚的人,早就输了一半。而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败,也不是败在兵力,而是败在“看不清局势,抓不住要害”,一个困守孤城,一个盲目冒进,终究成了李世民的垫脚石。

本章金句

战场的胜利,从来不是“冲得最猛”,而是“看得最清、守得最稳”——越乱的时候,越要稳住自己的节奏。

如果你是文中的李世民,在将士疲惫、父亲下令班师、窦建德又来救援的三重压力下,除了文中的做法,你还会用什么办法来破局?是先安抚将士情绪,还是再派使者游说窦建德,又或者有其他奇招?不妨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