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院的晨光刚漫过院角的小麦试验田,陆知衍就坐在藤椅上,指尖划过平板里的 “推广站运营数据”——100 个站点中,有 12 个因缺乏专业人才,模型维护频率下降;8 个站点的文化工作室因资金不足,非遗课程被迫缩减。他轻轻叹了口气,把平板递给刚哄睡星禾的苏晚星:“短期推广能靠热情,但要长期走下去,得有个稳定的体系。”
苏晚星接过平板,翻到河北李家庄的记录 —— 张婶的剪纸工作室上个月只招到 2 个年轻学员,她指尖顿在 “非遗传承断层风险” 的标注上,轻声说:“之前顾言泽提过,政府有乡村振兴长效扶持政策,或许我们可以试试联合多方资源。” 她起身从书架上抽出《全国推广成果册》,里面夹着各地政府、企业发来的合作意向函,“你看,之前有三家农业科技企业想投模型研发,两所高校也想合作培养乡村人才。”
两人当天就拟出 “长效机制框架”:政府提供政策兜底与部分资金;企业负责技术落地与后续投入;高校定向培养 “文化 + 科技” 复合型人才;他们则牵头整合资源,确保各方协作顺畅。陆知衍负责对接企业与高校,苏晚星主攻政府沟通与文化基金会筹备,分工明确的背后,是多年并肩形成的默契。
首站对接的是当地乡村振兴局。局长赵伟看着他们带来的《100 站成果报告》,手指在 “农户人均增收 3200 元” 的数据上停留许久:“你们的模式很实,但要长期运行,得解决三个问题 —— 人才留不住、资金断档、技术更新慢。” 他推过来一份《省级乡村振兴专项扶持方案》,“政府可以提供‘人才安居补贴’和‘项目贴息贷款’,但你们得拿出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资金使用细则。”
苏晚星立刻拿出提前准备的 “文化人才培养清单”,上面详细列着 “非遗传承人津贴”“青年志愿者培训计划”:“我们计划在每个地级市设‘文化驿站’,让传承人有固定教学点,高校还能派学生来实习。” 陆知衍补充道:“模型研发方面,我们会联合企业建立‘技术迭代基金’,确保每年至少更新一次适配方案,适配成本由企业承担 30%。” 赵伟听完点头:“下周我帮你们组织政企校三方座谈会,把这事落地。”
座谈会当天,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 农业科技企业的代表盯着陆知衍的模型数据,高校的教授们围着苏晚星的文化成果册,讨论声此起彼伏。但分歧很快出现:一家叫 “农创未来” 的企业提出 “独家技术授权”,要求陆知衍将模型核心算法接入他们的设备;某高校则希望将人才培养方向偏向 “理论研究”,与陆知衍 “实践优先” 的需求相悖。
“核心算法是我们的根基,不能独家授权。” 陆知衍语气坚定,调出模型的研发历程 —— 从大学实验室的初版,到 100 个推广站的实测调整,每一次迭代都标注着农民的反馈,“但我们可以开放部分接口,让企业根据需求定制设备,利润按比例反哺推广站。” 苏晚星则转向高校代表,拿出儿童乡村课堂的视频:“孩子们在田间学检测、在工作室学剪纸,这种‘实践 + 文化’的模式,才能让人才真正留在乡村。”
经过三小时的协商,各方终于达成共识:“农创未来” 等三家企业共同注资成立 “农业科技迭代基金”,不干预核心技术;两所高校开设 “乡村文化科技专业”,课程设置由苏晚星与陆知衍参与制定,每年输送 50 名实习生到推广站;政府则出台 “乡村人才专项编制”,为优秀毕业生提供岗位保障。散会时,赵伟拍着两人的肩说:“你们把各方拧成了一股绳,这才是长效机制该有的样子。”
接下来的一个月,两人忙着细化机制细节。苏晚星牵头成立 “乡村文化基金会”,第一笔资金来自企业捐赠的 200 万元,她制定了 “非遗扶持细则”—— 对传承人手把手教学的,每月补贴 3000 元;对开发文创产品的,基金会承担 50% 的研发成本。河北李家庄的张婶得知后,特意打来电话:“有了这笔补贴,俺能多招几个学员,把剪纸手艺好好传下去!”
陆知衍则主导 “农业科技培训学院” 的筹建,在核心农场旁租下三层小楼,一层做模型展示区,二层是教室,三层是学员宿舍。他还邀请了 10 位经验丰富的农民担任 “实践导师”,比如浙江水乡的周支书,负责教学员 “稻鱼共生” 的模型适配;茶村的技术骨干,讲解茶园土壤的数据监测。第一期培训班招了 30 名学员,一半是乡村青年,一半是高校实习生,开课当天,陆知衍在黑板上写下 “科技要接地气,才能扎下根”。
机制运行半个月后,成效逐渐显现。河南安阳的推广站,高校实习生帮农民升级了模型的 “语音提示功能”,加入当地方言;山东合作社的文化工作室,用基金会资金开发了 “剪纸传感器保护套”,订单量比之前翻了一倍。苏晚星在整理反馈时,突然发现一条特殊的留言 —— 来自 “农创未来” 的项目对接人:“建议将模型数据接入我们的云端平台,方便企业进行‘精准服务’。”
陆知衍看到留言时,正在调试培训学院的设备,他眉头微蹙:“之前协议里说好了,数据只在我们的互联平台存储,他们怎么突然提这个?” 他立刻联系顾言泽,让他查 “农创未来” 的背景。半小时后,顾言泽发来消息:“这家企业的第二大股东,是王总监之前合作过的‘农科惠民’的前高管,他们可能想通过数据渗透模型。”
苏晚星心里一紧,却很快冷静下来:“我们先别急着拒绝,先看看他们的真实目的。” 她翻出基金会的资金流向表,“他们刚捐了 50 万,要是直接翻脸,可能影响其他企业的信心。” 两人商量后,决定派顾言泽以 “数据安全顾问” 的身份,去 “农创未来” 了解情况,同时加强自家平台的加密防护,把核心数据与开放接口彻底隔离。
几天后,顾言泽带回消息:“他们确实想通过云端平台获取各推广站的土壤数据,说是‘优化设备’,但我在他们的服务器里,发现了王总监的邮箱地址。” 陆知衍立刻召开技术会议,把所有核心数据迁移到新的加密服务器,还在开放接口处加了 “异常访问预警”—— 一旦有批量下载数据的行为,立刻触发警报。苏晚星则在基金会的下次会议上,提出 “资金使用透明化”,要求所有企业捐赠的资金,必须用于指定项目,且每笔支出都要公示,断了对方 “借资金干预” 的可能。
尽管有小波折,长效机制还是逐步走上正轨。第一个 “乡村文化科技专业” 的招生咨询电话,每天能接到 20 多个;“农业科技迭代基金” 的第一笔拨款,用于研发 “西北旱作区模型”,预计能让当地小麦亩产再提升 15%。苏晚星在整理基金会月报时,陆知衍抱着星禾走过来,小家伙手里攥着个小铲子,正对着试验田的小麦比划:“爸爸,种麦子,像模型里一样。”
苏晚星笑着接过星禾,在她脸颊上亲了一口:“等你再大些,就能去培训学院上课,跟哥哥姐姐们一起学科技,学剪纸。” 陆知衍靠在她身边,看着远处推广站发来的实时画面 —— 学员们正在田间调试传感器,老农民在旁边指点,文化工作室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心里满是踏实。
但他们都没注意,“农创未来” 的对接人又发来一条消息,附带一份 “合作深化方案”:“建议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模型评审,我们可以推荐王总监 —— 他在农业科技领域有丰富经验。” 消息躺在陆知衍的未读列表里,像一颗藏在平静湖面下的石子,为刚刚建立的长效机制,埋下了新的隐患。
夕阳西下时,一家三口坐在小院的藤椅上,星禾趴在陆知衍怀里,看着试验田的传感器指示灯闪烁;苏晚星靠在丈夫肩上,翻着刚收到的学员感谢信。远处的麦田被染成金色,微风里带着麦香,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可只有陆知衍和苏晚星知道,守护这份美好,还需要更多的警惕与坚持 —— 王总监的阴影从未真正消失,而他们建立的长效机制,既是对项目的保护,也是一场新的挑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