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00年8月15日,京城,原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现联军临时总司令部。

联军总司令,英国中将西摩尔,拿着两份刚送来的报告,感觉一阵阵头大。

第一份是过去一周的伤亡汇总。上面显示,又有超过一百五十名联军士兵死于各种袭击和伏击,而受伤者更多。全是冷枪、地雷、半夜摸哨……防不胜防。虽然加派了重兵护卫和运输,但作用很一般,对士气打击巨大。

“这些清国人……怎么像地里的老鼠,打不完,杀不尽!”西摩尔烦躁地将报告扔在桌上。

更让他糟心的是第二份报告——俄国驻华陆军最高指挥官利涅维奇少将送来的正式通知:鉴于远东边境局势紧张,为应对大夏帝国的军事威胁,遵照沙皇陛下和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上将的命令,驻华俄军将即刻抽调一个精锐步兵旅紧急返回海兰泡方向布防。

“一个旅!五千人啊!”西摩尔差点骂出声。他立刻让人把几个主要国家的指挥官请来议事。

很快,会议室里烟雾缭绕。英国西摩尔中将、俄国利涅维奇少将、法国福里少将、美国查飞上校等人围坐一圈,气氛沉闷。

西摩尔直接把两份报告推到桌子中央:“先生们,情况你们都看到了。我们正面战场的敌人是崩溃了,但背后无处不在的袭击让我们持续流血。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的盟友,”他目光锐利地看向利涅维奇,“俄国,决定抽调整整一个旅离开!”

利涅维奇迎着西摩尔的目光,毫不退缩:“中将阁下,这不是请求,是通知。大夏人在乌苏里江沿岸集结了数万军队,进行针对性的实弹演习!远东总督区是我们帝国在东方战略支点,绝不能有失!如果被大夏再次突破,沙皇陛下的怒火,我们谁也承担不起!”

法国福里少将打着圆场:“利涅维奇将军,我们理解贵国的担忧。但是,清国的战事尚未完全结束,整个直隶地区也不安稳。此时抽调兵力,可能会……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啊?”

“功亏一篑?”利涅维奇冷哼一声,“福里将军,你们法国的印度支那离大夏的东南亚势力范围也很近,难道不担心吗?大夏的野心世人皆知!他们在泰晤士河口的‘问候’忘了吗?比起清国这些拿着落后武器的抵抗者,大夏才是我们真正的威胁!我们必须优先保障核心利益区的安全!”

美国查飞上校皱着眉头开口:“俄国朋友的顾虑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联军是一个整体。。我们的可战兵力也就六万五千人左右,俄军突然撤走一个旅,这不仅削弱了我们的军事力量,更会对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士兵们会想,是不是局势有变?连俄国人都要跑了?”

德国代表(由一名参谋代表)也沉声道:“我国政府同样关注大夏的动向。他们的崛起速度太快,确实需要警惕。但在此之前,彻底解决清国问题,获取我们应得的赔款和利益,是当务之急。俄军的撤离,无疑增加了不确定性。”

会议室里争论不休。西摩尔看着这一幕,心里明白,联军所谓的“团结”在自身的利益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够了!”西摩尔敲了敲桌子,压下众人的议论。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利涅维奇将军,贵国的决定,我代表联军司令部……表示遗憾。”

西摩尔继续对众人说:“当前的局势,不能再拖下去了。清国朝廷已经逃跑,我们必须尽快锁定胜果。”

他看向自己的副官:“立刻以我的名义,给伦敦内阁发加密电报。内容如下:华北局势复杂化,抵抗形式转变,持续消耗我军力量与士气。加之盟友因外部压力被迫分兵,联军总体战力与稳定性下降。为避免夜长梦多,出现更大变数,强烈建议内阁立即推动外交进程,派遣全权代表,尽快与清国政府接触,迫使其签订和约,结束战争!”

同日,山西,太原府行宫。

一路仓皇“西狩”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一班王公大臣,终于在这座古老的城池暂时安顿下来。虽然比不上紫禁城,但总算有了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行宫的一间临时布置的殿堂内。慈禧坐在上首,光绪皇帝坐在旁边,面色苍白。下面站着庆亲王奕匡、军机大臣荣禄、端郡王载漪、军机大臣王文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刚任命)等人。

慈禧揉了揉太阳穴,脸上带着疲惫:“都说说吧,眼下这局面,该如何是好?洋兵占了京城,皇上和哀家被迫巡幸山西。这仗……还打不打得起?”

端郡王载漪是之前力主利用义和团的主战派,此刻虽然势弱,但仍不甘心:“老佛爷!京畿之地虽失,但我大清疆域万里,子民亿兆!各地勤王之师正在汇集!义和团忠勇之士仍在京津一带与洋人周旋!岂可轻易言和?一旦求和,洋人必然狮子大开口,我大清颜面何存?”

荣禄现在是最怕打仗的,手下武卫军基本打光了。他连忙出列,声音带着点沙哑:“老佛爷,王爷!不能再打了!您是没有亲眼看见,洋人的炮火有多厉害,那铁甲车刀枪不入,着实非人力可敌啊!京营精锐、武卫军、义和团……能打的都拼得差不多了。如今咱们到了山西,粮饷、兵源都困难。若是洋人不依不饶,一路追过来……后果不堪设想啊!”他说着,几乎要哭出来。

庆亲王奕匡向来圆滑,他看了看慈禧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老佛爷,荣中堂所言,亦是实情。这仗,确实打得艰难。不过,载漪王爷忧心国体,也有道理。如今之计,或许……或许可做两手准备。一面令各地督抚加紧筹办防务,以备不测;一面……或许可尝试探一探洋人的口风,若能和谈,早日平息兵戈,于国于民,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他把“幸事”两个字说得特别轻。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落在了一直沉默的李鸿章身上。这位老臣,是办洋务、和洋人打交道最多的人,也是目前唯一可能收拾这个烂摊子的人选。

慈禧也看向李鸿章,语气缓和了些:“李鸿章,你怎么说?”

李鸿章缓缓抬起头。他深吸一口气,躬身道:“太后,皇上。臣以为,荣禄所言,乃是老成谋国之言。今日之势,战,已无可战之兵,亦无可恃之器;守,千里防线,处处漏洞,如何能守?”

他顿了顿,声音沉重:“京津陷落,宗庙震动,此乃开国未有之危局。当务之急,是稳住朝廷,避免洋兵西进,惊了圣驾。唯有设法促成和谈,方能保住社稷根本。至于洋人会开出何种条件……”

李鸿章没有再说下去,但在场所有人都明白,那条件绝对轻不了。割地、赔款……想想都让人心惊肉跳。

载漪还想争辩:“李中堂!难道就任由洋人宰割吗?”

李鸿章看了他一眼,淡淡道:“王爷,若能战而胜之,自然无人愿和。然形势比人强,若不暂避锋芒,恐有……倾覆之祸。”他最后四个字说得极重,敲在每个人心上。

慈禧闭上了眼睛,脸上肌肉抽动了几下。她何尝不知道求和是屈辱的?但比起江山社稷的安危,比起她和皇帝的性命,屈辱似乎也只能忍受了。

良久,她睁开眼,疲惫地挥了挥手:“罢了……李鸿章。”

“臣在。”

“这议和的事情……怕还是要落在你肩上。你准备一下,尽快想办法和洋人……接触一下吧。总要听听他们想要什么。”慈禧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和妥协。

“臣……领旨。”李鸿章深深一躬,心里却如同压了一块巨石。他知道,这是一个注定要被千古骂名的差事。

一场围绕着如何瓜分战利品的博弈,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