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他也不愿再多费口舌。方才在御前已受冷遇,此刻若再纠缠,反落人口实,徒惹讥讽。
李斯对这些事本就不甚上心,更何况此次徐福的意见未被采纳,他心中也从未因此暗自得意,眼下这点风波又算得了什么?
因此,对于对方投来的这些无名情绪,李斯虽能理解其缘由,却也不愿多加承受。
此时选择先行退步,于自己而言,反倒是最佳的应对之策。
话音落下,李斯便径直离去,不再理会徐福还想说些什么。而徐福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眼中神色晦暗难明,夹杂着一丝阴冷狠意。
若真能寻得机会,一旦李斯落在自己手中——
绝不会再留情面……徐福在心底暗暗盘算。
毕竟,彼此之间早已势同水火,在朝堂之上,还从未有人敢如此当面驳斥于他。
纵然偶有异议,也都微弱不堪,而李斯此举,无疑是对自身威严的公然挑战,徐福岂会甘心?
然而现实如何?即便李斯在等待时机,他徐福又何尝不是在紧握契机?
“看他猖狂到几时,咱们走着瞧。”
此刻徐福心中所思所想,皆自有主张。
只是眼下还需谨慎行事,明哲保身才是上策。李斯所言之事,他也该稍作思索,待回府之后,再细细梳理今日种种。
与其日后再度被此人压制一头,对徐福而言,实乃奇耻大辱。
毕竟,这般境遇,他经历得实在不多。
至于徐福这边的情况,其实从事情发生至今,时间并不算长。嬴政难以再忍之时,早已派人快马加鞭去追公子嬴白。
可那位公子尚在途中,便已力竭倒下……
与其说是劳累过度,不如说是白起在其穴位处施以一击所致;否则若继续前行,嬴白的身体定然无法支撑。身为下属,他们又怎能坐视主子陷入险境?
特殊之时行特殊之法,即便事后公子问责,甚至要取他白起身家性命,他也毫无怨言。
随后,白起决定先行一步,去联络接应之人,也算是让内史腾明白自己的决断后,便准备动身离开。
而李斯回到府中后,也将此事告知吕不韦。他与吕不韦之间确有往来。
不过此举更多是为偿还当年那份知遇之情。加之吕不韦所言,与其心中所念多有契合,在道义立场上亦有一定共通之处。
助他一臂之力,并非出于私利,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各自实现胸中抱负。
“无论如何,此次你能在陛下跟前屡次压制徐福,实属不易。这一回,你我之间再无他求,老夫今后也不会再请你办任何事。”
吕不韦心中自有权衡。他深知李斯确有才具,当初举荐于秦王,正是看中其在秦国或将建树颇多……但随着接触加深,却发现自己的认知仍显浅薄。
李斯此人,心思深不可测,若长期留于身边,恐成隐患。
他曾与韩非子相识,能感受到对方身上那股凛然正气;而李斯虽与韩非同出一脉,却难掩内心嫉妒之意。
由此可见,李斯对韩非实存忌惮,足见其才略尚不及对方。这一点,也成为吕不韦心中的一丝隐忧。
不过,他并未将此禀报陛下,只因如今君臣之间早已隔阂日深。
相反,眼下李斯更有能力,若自己空口无凭,仅凭揣测妄加评议,反倒容易惹祸上身。
与其如此,不如维持表面和睦,同为重臣,日后仍有诸多事务需彼此协作。
“不必多礼。”
“这一次相助,不过是还清旧日一份情债。我不希望将来再听到有关我与左相之间的流言蜚语。”
都说饮水思源,这话固然有理,可若处处拘泥于此,反倒成了一种束缚,对李斯而言,便是一种无形的牵制。
时日久了,自然也不会感到自在。
然而这一次他归来,因徐福早已向嬴政禀明一切,所以他并不惧怕嬴政派人追踪至此。
正因如此,李斯在言谈之间才更为坦然,既能叫嬴政耳目之人听出自己立场坚定,也能让人清楚,他与左相之间的往来,不过寻常沟通罢了,并无利益纠葛,更无深厚情谊,甚至可以说,是左相主动求助于他。
李斯在这些事上的认知一向清晰。若论其他变数,对他眼下处境而言,尚称不上有何威胁。
对于君主嬴政,李斯始终希望能在其心中留下良善印象。
也不愿因眼前之事,让彼此之间生出隔阂。
嬴政察人观事,向来缜密周全,并非如外间传言那般苛厉,自有其判断之道。倘若忽略了这一点,往后行事将举步维艰。
“这本是常理,你前程正远,秦国未来终究要倚仗你们这一辈。新旧更替,我亦明白。”
吕不韦听着李斯此刻言语,内心纵使毫无失落,实难做到。毕竟当初举荐此人,确是出于真心赏识与器重。
如今局势虽非所料,却也并非不可接受。
人各有志,君子和而不同。他与李斯皆为秦国立心,纵无深交,亦无妨碍。
况且此次李斯已依本心陈言,且嬴政已然纳谏。在吕不韦看来,此事至此,已是足矣。
“你所言之事,我会避而不提。你在其位,这些琐务暂且不必多虑。”
吕不韦此语,正是回应外界对其举荐李斯一事的议论。
无需多想,吕不韦心知必是徐福所为。那人素来唯恐天下不宁,即便自己与李斯关系疏淡,他也定会借题发挥。
相较之下,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各自所图之事,早已有所筹谋。
只要心中有数,许多难题便不足为患。
“既如此,那我便先行告退,此事已向左相说明。”
此举也是防微杜渐,免得日后再生争议。否则,诸多变数便非个人所能掌控。
“好,老夫就不送了。”
李斯此番言语,令吕不韦心中颇感慰藉。起初他对嬴白公子并无特别关注,直至后来听闻其见解,方知此人胸藏大略,智识超群。
乱世之中,虽豪杰并起,皆欲争霸天下,
但能洞察时局之弊,又深知自身作为关乎黎民福祉,并能统揽全局者,在吕不韦心中,唯有嬴白公子一人而已。
其余众人,皆不足论,难入其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