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 > 第326章 又一个五年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工计划”如同一场席卷寒川帝国的风暴,在高度集中的资源和举国上下的拼搏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龙魂号”超级战舰的龙骨已在特制的船坞中铺设完成,新型蒸汽机、舰炮等关键子系统的攻关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这场倾尽全力的冲刺,虽然暂时顶住了奥伦特“海王星”级战舰带来的战略压力,却也极大地消耗了帝国的元气,暴露了发展不均衡、部分领域透支的隐患。林牧之和他的重臣们清醒地认识到,依靠临时性的“大会战”模式,绝非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在危机暂缓、巨舰雏形初现之际,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将这种应对危机的爆发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全面协调的国家发展能力? 于是,一个宏大的构想——制定新一轮的 《寒川帝国五年发展纲要》 ,被提上了最高议事日程。

初秋的清晨,寒露未曦。皇宫“静思殿”内,炭火驱散了微寒,林牧之与王玄策、郑知远、陈烁、皇甫嵩四位核心重臣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楠木圆桌旁,桌上铺开着厚厚的各类奏报、图表和一份起草中的纲要初稿。与“天工计划”指挥部那种战时的紧张激昂不同,此刻殿内的气氛,显得更加深沉、理性,充满了对过往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谋划。

林牧之首先开口,目光扫过四位肱骨之臣,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天工计划’举国一心,成效卓着,朕心甚慰。然,此乃非常之举,可一不可再。连日来,王爱卿呈上的国库简报,郑爱卿奏报的边军换装延迟之请,陈爱卿所言基础研究因资源倾斜而放缓之忧,皆在提醒朕,一国之势,犹如行舟,单靠猛力划桨,或可冲刺一时,然欲行稳致远,需有周详之航图与均衡持久之力。 今日召诸卿来,便是要为我寒川这艘巨轮,绘制下一段五年的航路图。”

王玄策作为首辅,率先总结了现状,他指着几份账目,眉头微蹙:“陛下明鉴。此次为‘天工计划’,国库拨付专款已近岁入三成,加之发行债券,虽解了燃眉之急,然民生支出如水利、赈灾等已有延缓,各州府税赋压力增大,长此以往,恐伤国本。下一个五年,首要在于‘休养生息,巩固根本’,财政需从‘集中攻坚’转向‘均衡保障’。”

大将军郑知远则从军事角度提出建议,他声如洪钟:“陛下!‘龙魂号’固然重要,然一国武备,非一舰可定。水师新型舰只建造、陆军火器换装、边关要塞整修,皆需统筹。且奥伦特之威胁,非止于海上。臣以为,新纲要在军事上,应‘强化体系,均衡发展’,既要有一剑封喉的利器,更要有全面坚实的防御与快速机动的力量。”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的思考则更为长远,他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陛下,此次‘天工计划’证明,基础研究的积累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然为保障计划,研究院多项长远探索项目被迫暂停,人才亦有流失。下一个五年,科技方面绝不能短视。臣恳请,将‘巩固基础,激励创新’置于核心,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并推动科技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农、工、医等民生领域。”

情报司主官皇甫嵩阴鸷的声音响起,补充了关键的外部视角:“陛下,据各方线报,奥伦特并未因‘海王星’而放缓脚步,其在陆上扩张、科技研发、外交结盟方面动作频频。下一个五年,我寒川需 ‘内外兼修,谋定后动’ 。对外,需加强情报网,灵活运用外交与贸易手段,化解围堵;对内,需防范渗透,确保科技优势不泄。”

各位重臣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建议,既有共识,也有侧重,甚至存在潜在矛盾(如财政紧缩与军事科技投入需求的矛盾)。林牧之静静地听着,不时在面前的宣纸上记下要点。他没有急于评判或裁决,而是引导着讨论走向深入。

“诸卿所言,皆切中要害。”林牧之缓缓放下笔,目光深邃,“王卿忧财政,郑卿重武备,陈卿谋长远,皇甫卿察安危。看似各有侧重,然其核心,皆指向‘协调’与‘可持续’二字。下一个五年,我寒川不应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应是孤注一掷的豪赌,而应是一次系统性的提升与转型。”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寒川疆域图前,手指缓缓划过山川河流、城镇关隘,沉声道:

“朕以为,新五年纲要,当以 ‘固本、强基、拓新、惠民、致远’ 为十字方针。”

他转过身,逐一阐释:

“一曰固本: 即王卿所言之休养生息。调整财政结构,减轻民负,加强农业根本,兴修水利,储备粮秣。国力之基,在于民富。”

“二曰强基: 即郑卿与陈卿共重之要务。军事上,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构建高效精干的国防体系;科技上,保障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理论-应用-转化’链条,打造难以撼动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曰拓新: 鼓励工、农、商各领域之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扶持新兴行业,探索海外资源,培育新的增长之源,避免单一依赖。”

“四曰惠民: 将科技发展之成果,切实用于改善民生。推广新式农具、医药,改善城乡环境,发展教育医疗,让百姓共享强国之红利,此乃政权稳固之基石。”

“五曰致远: 即皇甫卿所虑之战略布局。制定清晰的对外方略,深化与周边友好势力关系,拓展贸易网络,营造有利于我长期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文化传播,提升寒川文明之吸引力。”

林牧之的概括,将众人的意见提升到了一个系统性的战略高度。他接着部署了具体编制工作:“此纲要之制定,非一日之功。着王玄策牵头,成立‘五年纲要编纂委员会’,各部院主官皆为委员,广泛征询地方大员、学界翘楚乃至民间贤达之意。务求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责任到部,考核有据。”

接下来的数月,一场规模空前的国家发展战略大讨论在寒川帝国展开。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各级官员、学者、商人、工匠都参与到对未来的规划中。编纂委员会汇集了海量建议,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份厚达数百页的《寒川帝国新五年发展纲要(永安五年至永安九年)》。

纲要详细规划了未来五年在农业、工业、科技、军事、教育、外交等各领域的重点任务、预期目标和保障措施。例如:农业方面,推广新式农具,目标是粮食增产一成;科技方面,设立“帝国科技进步奖”,重点支持三到五个基础科学前沿方向;军事方面,在完成“龙魂号”基础上,启动新一轮舰艇更新计划,并加强陆军机动能力;民生方面,计划在主要城市建立官办医馆和蒙学堂……

在这一过程中,林牧之的“科技五要”哲学被充分融入,强调发展与人本、与自然、与传统的和谐。例如,工矿开发必须配套环保措施,新技术推广需注重伦理评估和社会接受度。

最终,在永安四年的岁末大朝会上,林牧之正式向天下颁布了这份凝聚了举国智慧的《新五年发展纲要》。他在宣诏后,对满朝文武和各地使者庄严宣告:

“此纲要,非仅为一份文书,更是我寒川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与行动指南!它标志着,我寒川将从依靠非常之举应对危机的阶段,迈入依靠制度与规划实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望诸臣工,同心同德,各司其职,为开创寒川万世之基业,奋力前行!”

“又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颁布,是寒川“科技兴邦”战略走向成熟和体系化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寒川帝国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应对挑战的强者,而开始成为一个能够主动谋划未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意义上的强国。这艘巨轮,在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洗礼后,终于校准了航向,满载着希望与梦想,向着更加辽阔的远方,稳健地驶去。第二卷“科技兴邦”的宏大叙事,也在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落下了圆满的帷幕。